第二,城市體係基本框架初步形成。1978年全國共有設市城市193個、建製鎮2173個,到1998年全國市增加到668個、鎮19200多個,市鎮總數增加了17500多個,比1978年增加了8倍多。設市城市是我國城市體係的主幹,數量雖然隻有668個,但市區城市人口總計有兩億多,占全國市鎮總人口60%以上。在城市數量增多的同時,城市體係結構進一步改善。一是中心城市數量增多,規模擴大。1978年50萬人口以上的大城市隻有40個,其中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隻有13個。到1998年非農業人口50萬以上的大城市增加到86個,其中100萬以上的特大城市有36個,50~100萬的有50個,與1978年相比,這些大城市的人口規模和經濟實力都大大地提高了一個檔次,絕大多數城市真正發展成對周邊地區有較強輻射力的區域經濟中心。二是大中小城市比例向更合理的方向推進。1978年20萬人以上的大中城市占城市總數的51.8%,20萬人口以下的小城市占城市總數的48.2%,也就是說小城市的數量比大中城市數量少,這種大中小城市比例不符合城市發展的一般規律,也不適應中國特色城市化的客觀要求。因此,20世紀80年代以來加快了小城市的發展步伐,到1998年20萬人以下的小城市數量超過了大中城市數量,占城市總數的比例達到了55%以上。三是設市城市空間分布更為廣泛,地域覆蓋麵更大。1978年全國200多個地區和自治州管轄區域裏,有100多個行政區域沒有設市城市。到1998年,沒有設市城市的地州管轄區域隻有20來個,90%以上的地級行政區域裏都有設市城市。截至2007年底,全國設市城市共656個,其中地級以上城市287個、縣級城市369個;建製鎮1.9萬個,全國城鎮人口已達5.94億,城市化水平達到44.9%。
第三,城市綜合配套建設取得顯著成績。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據有關資料計算,1978年我國設市城市建成區麵積隻有6000多平方公裏,到1997年設市城市建成區麵積達到20000多平方公裏,擴展了3倍多。市政工程、文化環衛和居民住房等硬件建設都向現代化都市邁進了一大步,城市的現代化水平躍上了一個新台階。
市政工程建設。設市城市道路鋪裝長度1980年為30167公裏,1997年達到138610公裏,增加4.6倍。平均每萬人占有量由3.4公裏上升到7.1公裏。公共汽(電)車總量1980年為32341輛,1997年增加到169121輛,增加5.2倍,平均每萬人擁有量由3.6輛增加到8.6輛。自來水年供應量1980年為88.3億噸,1997年達到476.8億噸,增加5.4倍,居民用水普及率由83.2%上升到95.2%。下水道長度由1980年的21739公裏增加到1997年的119739公裏,增加5.5倍,平均每萬人擁有量由2.4公裏上升到7.8公裏。煤氣管道長度由1980年的5619公裏增加到1997年的41475公裏,增加7倍,居民用氣普及率由16.8%提高到75.7%。特別是郵電通信事業突飛猛進,促進了信息社會的發展,市內電話由1980年的134175戶增加到1997年的52444027戶,增加390多倍。
文化環衛建設。改革開放以來,城市文化生活空前活躍,很多大中城市的文化生活十分豐富多彩,幾乎可與發達國家城市相媲美,而且內容比西方城市要文明健康得多。改革開放以來,城市文化生活飛躍發展的典型代表是電視的普及。20世紀70年代末期我國城市居民隻有極少數家庭擁有一台黑白電視機,現在城市居民家家戶戶都有彩色電視機,而且有的家庭在兩台以上,城市人口電視覆蓋率早已達到100%。建設生態城市是現代城市建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特別是9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建設中越來越重視治理環境汙染,加強城市環境保護。1980年全國城市綠化麵積85543公頃,到1997年增加到682238公頃,增加近8倍,平均每萬人擁有綠地麵積由9.6公頃增加到35公頃。城市公園由1980年的679個增加到1997年的3818個,增加5.6倍,公園麵積由16192公頃增加到68933公頃,增加4.3倍。
居民住房建設。改革開放使我國城市住房製度改革得到穩步推進,住房建設得到快速發展。城市居民住房逐漸開始告別短缺階段,進入住房數量與住房質量提高並重階段,住房製度改革促進了住房建設的快速發展。1978年以前,我國城市住房竣工麵積僅1800萬平方米左右,從1979年開始,隨著住房投資體製的改革和住房投資渠道的多元化,我國城鄉住房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已連續多年達到7%左右。城市住房竣工量呈加速增長趨勢,1985年達到1億平方米,1993年達到2億平方米,1996年達到3億平方米,連續邁上三個台階。1979~1997年,全國新建城市住房近32億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麵積由1978年的3.6平方米增加到1997年的8.8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