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於農村工業化和城市化同步發展的思想。鄧小平同誌及時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鎮企業和農村小城鎮發展的新鮮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我國農村工業化與農村城市化同步發展的思想。他認為,鄉鎮企業是大量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大型蓄水池。我國農村要走以鄉鎮企業為骨幹,以農村城鎮化為主要載體的農村工業化發展的道路。他的這一思想為我國農村現代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2)關於堅持以市場為取向的農村改革思路。鄧小平同誌的農村改革思想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理論基礎,是對馬克思主義農業思想的傑出貢獻。他強調,要加快發展農村生產力,對傳統的僵化的農村計劃經濟體製進行改革是必然選擇。他指出:“多年的經驗表明,要發展生產力,靠過去的經濟體製不能解決問題。”並高度評價了農村改革的深遠意義。早在1984年,鄧小平就明確指出:“這幾年進行的農村的改革,是一種帶革命意義的改革。”把改革同革命聯係起來,使我們對農村改革的艱巨性和長期性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在鄧小平同誌關於農村以市場為取向的改革的思想指導下,我國農村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走以鄉鎮企業為依托、主要依靠農民自己實現農村工業化的道路。盡管發達國家現代化的具體道路不同,但其基本的共同點都是走工業化道路,通過發展城市大工業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進而改變二元經濟結構。在城市工業化方麵我國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嚐試。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們走的基本上是城市工業化道路,即主要是國家投資(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利用工農產品剪刀差積累的)建設一些重工業項目,資本密集,吸納勞動力較少,結果工業化搞了幾十年,連城市本身的新增勞動力都吸納不了。實踐證明,這種把廣大農民拒之門外的孤立的工業化道路在我國是走不下去的,因為全國有80%的人口在農村,農民不進入工業化進程,整個國家的工業化也就無法實現,而我們農村有那麼多的剩餘勞動力要依靠國家、依靠城市工業來吸納安排,既不現實,也不可能。20世紀80年代以來,農村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使我國的工業化道路發生了曆史性轉折。鄉鎮企業在短短的15年間,不用國家投資,農民用自己的錢搞工業化建設,創造了數萬億元的產值,開創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工業化道路。以鄉鎮企業為依托實現農村工業化是農民的偉大創舉,是我國農村發展的獨特道路。
(4)走發展小城鎮、建設星羅棋布的農村小城市實現農村城市化的道路。農村工業化必然帶來農村城市化,城市化是世界各國社會經濟發展的共同趨勢。我國國情決定了我國城市化道路不可能走一般發達國家發展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道路,而是在鄉鎮企業發展的基礎上,發展和建設小城鎮,讓轉移出來的農民進入這些城鎮,允許職業和身份的變動,逐步增加城鎮人口的比重,減少農村人口比重,搞好農村小集鎮的建設,有計劃地將一批縣城建設成為中小城市,走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城市化道路。
(5)關於大力推進農業工業化、農村城市化同步發展的思想。根據國家統計局2008年2月28日發布的“200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07年年末全國總人口為132129萬人,鄉村人口為72750萬人,占總人口的55.1%,有數億農村剩餘勞動力亟待轉移,這是一個跨世紀的嚴峻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的思路,實際上是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的道路問題。新中國成立以後的長時期裏,我們走了一條城市——工業,農村——農業的二元社會經濟結構發展道路,結果連城市自身的新增勞動力都消化不了,而數億農村剩餘勞動力,是被長期強製性地滯留在14億畝土地上,全國工農業產值之比已達7∶3,而非農業人口與農業人口之比卻是倒三七開,形成一種畸形的城鄉人口結構,成為農村乃至全國的一個嚴重社會問題。
鄧小平同誌及時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鄉鎮企業和農村小城鎮發展的新鮮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我國農村應走農村工業化、農村城市化同步發展道路的重要思想,這是鄧小平同誌為我國農村現代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樹的一座極為重要的豐碑。鄧小平同誌認為,鄉鎮企業是大量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大型蓄水池。鄧小平同誌指出:“大量農業勞動力轉到新興的城鎮和新興的中小企業,這恐怕是必由之路。決不能老把農民束縛在小塊大地上,那樣有什麼希望?”他非常滿意地指出:“農村改革中,我們完全沒有預料到的最大的收獲,就是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雖然冒出搞多種行業,搞商品經濟,搞各種小型企業,異軍突起。……農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設大批小型新型鄉鎮。”
在秉承鄧小平的城市化理論基礎上,黨中央新一代領導人開拓創新,不斷開辟城鄉一體化發展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