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鄧小平城市化理論的繼承和發展(1)(1 / 3)

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力挽狂瀾,高瞻遠矚,製定了一係列的改革方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化建設理論和實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江澤民同誌和胡錦濤同誌帶領中國新的領導集體,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時代發展的要求,繼承和發展鄧小平城市化建設的理論,不斷推動中國城市化進程健康快速發展。

第一節江澤民及其領導集體對城市化理論的繼承

鄧小平同誌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的總設計師,鄧小平的城市化思想指導和推動著我國城市建設的實踐,並對後來城鄉發展戰略的設計和製定產生重大影響和指導意義。鄧小平同誌提出的農村經濟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在農村全麵推廣,使農業的發展成為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基本動力之一。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農村出現了大量的剩餘勞動力,鄉鎮企業成為農村大量剩餘勞動力轉移的主要陣地,鄉鎮企業所吸納的大量人口,又帶動了以服務工業生產和工人生活為主的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鄉鎮企業的迅速發展和農村工業化的崛起,直接帶動了中國城市化發展的進程。在城市建設過程方麵,鄧小平同誌根據中國不同發展時期的具體國情進行具體的部署。1978年全國城市工作會議,製定了“控製大城市規模,多搞小城鎮”的方針。1980年的全國城市規劃工作會議,提出了“控製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1989年12月全國人大批準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明確規定了“控製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鎮”的方針。在一係列方針政策的指導下,我國的城市化建設有了很大的發展,從1979年以來到1998年,我國設市城市數量從216個增長到668個;建製鎮從2800多個增長到18800個;城鎮人口從12862萬人增長到37942萬人,城市化水平從13.2%提高到30.4%。根據各國城市化的發展規律,當城市化率到達30%以後,城市化速度將大大加快,可見,我國城市化進程已經進入了一般發展規律上的高速增長期。麵對新形勢,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國領導集體,在對鄧小平同誌城市化理論的繼承和吸收的基礎上加以深化,與時俱進,根據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現實,繼續加快推動城市化的進程。

一、江澤民及其領導集體對城市化理論的深化

1.大力發展小城鎮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全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城市化進程中,江澤民在繼承鄧小平發展小城鎮的思想上又有所發展。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家自力的基礎,沒有農村的穩定和全麵進步,就不可能有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全麵進步;沒有農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國人民的小康;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整個國民經濟的現代化。”推動農村鄉鎮企業發展、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加快小城鎮建設是實現中國城市化建設的必由之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領導集體,繼承發展鄧小平關於“三農”問題認識中的城市化思想,繼續從解決“三農”問題入手,大力發展小城鎮,推動城市化建設。1990年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提出,堅持“積極扶持,合理規劃,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促進鄉鎮企業繼續健康發展,全麵振興農村經濟,以鄉鎮企業為依托建設一批布局合理、交通方便、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鄉鎮。1991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三屆八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決定》,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定。該決定指出:要“鼓勵城鄉協作,優勢互補,以城帶鄉,協調發展。向農業廣度和深度開發,爭取在農村第一產業內部多吸納一些勞動力。有計劃地開拓和發展第二、三產業,加強農村工業小區和集鎮建設”。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鄉鎮企業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加強規劃,引導鄉鎮企業適當集中,充分利用和改造現有小城鎮,建設新的小城鎮。逐步改革小城鎮的戶籍管理製度,允許農民進入小城鎮務工經商,發展農村第三產業,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統籌規劃,妥善解決城鄉就業問題,擴大城鎮就業和轉移農業剩餘勞動力的政策措施;堅持經濟建設、城鄉建設與環境建設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再次明確提出繼續把發展鄉鎮企業作為繁榮農村經濟的戰略重點,努力提高鄉鎮企業的素質和水平。引導鄉鎮企業適當集中,把發展鄉鎮企業與建設小城鎮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