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澤民強調要繼續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推動小城鎮建設,使它們在帶動農業發展、解決農民就業和增收問題、合理有序地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等方麵發揮更大作用,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中逐步解決我國二元經濟社會結構的問題。指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鄉鎮企業,不能再走低水平重複建設、靠外延擴張的路子,必須走改革開放、體製創新、依靠科技、加強管理的路子。1998年江澤民同誌在江蘇省考察鄉鎮企業時發表了重要的講話,指出:“從農業和農村長遠發展看,隻有鄉鎮企業發展起來了,才能增加農民收入,支持農業現代化;也隻有大力發展鄉鎮企業,才能解決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問題,增加農民收入,保證農村社會長期穩定。發展鄉鎮企業是實現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村小康的必由之路。”他還要求,把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村鄉鎮企業的發展、小城鎮建設結合起來,“要積極穩妥地實施城鎮化戰略,加快鄉鎮企業結構調整和體製創新,發揮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廣辟就業渠道和增收門路”。
3.城鄉結合,實現城鄉一體化
江澤民在十六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用城鄉統籌的眼光解決中國的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以及“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三個方麵都要實現城鄉統籌”。這就要求從整體上推進城鄉改革,逐步突破城鄉二元結構,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未來的城鄉結合並不是使城市去適應農村,而是使農村城市化,農業工業化或現代化。城鄉結合的過程必然是這樣一個過程:開始是城鄉分離的,以後隨著生產力特別是工業的發展,要求大量聚集生產者,以方便聯係,方便生產,降低成本。因此,大量工廠聚集在一起,於是出現新的城市或擴大原有城市的規模。工業的發展必然要求投入更多的勞動力,而且工業化的發展也改變著農村的生產條件,科技和設備的改進必將造成農業剩餘勞動力,這部分剩餘的農村勞動力將成為城市工業的人力資源。大量的農民湧入城市,城市的規模將隨之不斷擴大。另外,大量的農民離開農村,使大量的土地得到休養生息的機會,也才可以更好地保持生態平衡。數據顯示上海城區每平方公裏10000人,如果按這個人口密度,10億人口隻需要占用10萬平方公裏;即使達不到這個標準,按5000人/平方公裏計算,10億人隻需要20萬平方公裏就可以了。即使密度再減一半,也需要40萬平方公裏就夠了。我們一直強調的退耕還林、退耕還草才有可能真正實現,人類的活動逐漸退出那些生態破壞嚴重的地區,讓自然自己恢複。這樣,農村的經濟水平逐漸與城市接近,到這個時候,農村就有可能吸引一些城市居民回流農村,從事現代高科技農業。這時,城鄉才真正逐漸融合在一起,才會真正實現一體化。但這種一體化絕對不是削高就低的一體化,而是高水平的一體化。這種所謂“逆城市化”是一種螺旋式上升而不是倒退。
農村現代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步驟就是實現城鄉一體化,使城鄉經濟社會融為一體,實現區域現代化。城鄉資源和市場互動逐步轉變為城鄉一體化。例如江浙一帶依靠上海、南京以及蘇州、無錫、常州等大中城市形成的一個錯落有致、規模層次分明、空間布局合理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構成的城市體係即城市帶,實現城鄉功能互補,互相促進,農民能更快地更新觀念,獲取知識和技術;農村發展則不重蹈城鄉對立的老路,而走互動、一體化的新路。與蘇南城鄉一體化情況類似的地區還有京津唐地區、珠江三角洲以及遼東半島、膠東半島等沿海、沿江、沿邊和沿線城市地區。就全國來說,將是一個逐漸實現現代化,最後實現全國現代化的漸進過程。
三、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進程,不失時機地提出了解決地區差距的具體道路和戰略措施,即“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1998年12月江澤民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發表講話:“我們強調協調發展,是要在東部地區快速發展的同時,促進和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得更好。國務院有關部門,要深入研究各地區的發展戰略和生產力布局,製定區域發展規劃,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支持力度,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體來說,協調發展戰略理論的核心內容就是國家在掌握資源十分有限的情況下,為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保證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必須將有限的資源投入重點開發地區;同時,為了促使國民經濟在各地區間得到協調發展,區域傾斜政策必須適度,所以,要將適度的傾斜與協調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二者優勢。為此,我國先後提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鞏固經濟開發區等一係列戰略方針,既要讓發達地區更發達,同時也要讓不發達地區擺脫貧困和落後,縮小國內地區間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