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在研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對策過程中,我們進行積極探索與實踐,既要貫徹一係列的傳統舉措,如:繼續深化改革,努力擴大開放,推進東北國有企業改革,促進東北三省與內蒙古地區經濟一體化;注重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依靠科技進步,打造東北優勢產業基地和知名品牌;加大政府投入,以政策指導為引領,以資金投入為動力,發展東北高新技術產業;積極組織和協調,抓好重大技術裝備和關鍵技術的攻關,加快振興東北地區裝備製造業;等等。此外,還積極審視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現狀,尋找新的解決途徑。第一,通過工業新區建設來推動老區的發展。老工業基地改造和新區建設並不矛盾,隻有通過新區建設才能徹底改造老工業基地。老工業基地既然要改造,就要引進新技術、新產品,同時還要開辟新市場,這就勢必要引進新項目,這些新項目是放到老區,還是放到新區,就是一種戰略選擇。從曆史經驗上看,大多放到了新區,各種經濟開發區的湧現就是最好證明。這對於拓展城市發展空間、聚集新的發展勢能、構建繁榮的城市發展新格局具有重要意義。第二,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轉化。循環經濟,就是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係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不斷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淨消耗線性增加的發展,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循環經濟的特征是自然資源的節約、保護和循環利用,循環經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必然選擇,也是知識經濟的第一階段。東北在近幾年來的發展顯示,其過於依賴資源。東北雖然擁有豐富的資源,但不善於資源的利用和轉化,與其他發達地區的差距,很明顯的體現在資源轉化的廣度和深度上。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資源和資源轉化,實現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刻不容緩,僅靠資源優勢不可能振興東北。資源本身並不是生產力,隻有經過先進技術的轉化,才能形成現代生產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的必由之路。第三,改善投資環境,提高外資使用率。利用外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東北發展的資金不足問題。在提高招商引資能力的同時,要大力改善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投資環境。維護和規範市場經濟秩序,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強利用外資的法律及政策保障,創造引進外資的平台;有力保護知識產權,增強外資企業投資的信心。除了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外,積極探索以產業基金、投資基金等方式利用外資的新途徑,鼓勵跨國公司在東北建立研發中心,以實現經濟、技術、管理等方麵的合作。
3.鞏固經濟開發區
經濟開發區是以具有一定發展基礎的城市為依托,在其交通便利的地方(港口或交通樞紐)劃出一定範圍,在對外經濟活動中實行一些特殊的經濟政策,用減免關稅、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等優惠方式,發展貿易,發展加工業或其他經濟事業,以增加就業和擴大出口,賺取外彙,引進先進技術,達到促進本國或本地區經濟發展的特定經濟區域。經濟開發區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現象,是加速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重要手段。經濟開發區是城市規模擴展的重點,也是區域城市人口的戰略轉移中心,成為新的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聚集區域。經濟開發區的建立和發展,將有利於城市化發展動力的加強、城市空間結構的優化以及人口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經濟開發區的資本聚集、技術聚集和產業聚集都會在很大程度上推動著城市化的發展,大大加快城市非農產業的速度發展,促進城市二、三產業規模的快速擴張,增強城市人口集聚力。
20世紀80年代,國務院批準在沿海12個城市建立了14個國家級開發區即經濟特區,開始了中國經濟開發區建設的曆史。在此過程中,江澤民同誌在對國外經濟開發區進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受國務院委托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了關於在廣東、福建兩省設置經濟特區的說明,直接推動了興辦經濟特區的工作。1994年,江澤民同誌在廣東考察工作時進一步指出經濟特區要“增創新優勢,更上一層樓”。在黨的十五大上,他強調,要“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和國民經濟素質提高”。擴大對外開放包括兩個方麵。一是開放地域的擴大。在繼續搞好東部沿海、沿邊地區開放的同時,配合戰略重點西移和中西部開發,要進一步推進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內陸地區的對外開放。二是開放領域的擴大。資本主義社會經過幾百年發展,在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和社會管理等方麵,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許多先進的文明成果,這是人類共同的財富。社會主義作為後起的嶄新的社會製度,必須大膽借鑒、吸收人類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文明成果,結合新的實踐進行新的創造,為我所用。20世紀90年代,我國掀起了對外開放和引進外資的新一輪高潮。我國的對外開放由沿海向沿江、沿邊和內陸省會城市發展,由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邊境自由貿易區、沿江沿邊開放地帶、省會城市等構成的多層次、全方位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實現了國家級開發區質的飛躍。從1992~1998年我國新批準18個國家級開發區。吸引外資從1991年的3.61億美元迅速增加到1998年的47.29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44.4%;出口從1991年的11.4億美元增加到1998年的109.65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38.2%。1998年,首批14個國家級開發區總共實現工業產值1869.09億元,稅收131.16億元,實際吸收外資32.52億美元,分別比1991年增長了6.2倍、8倍和8.9倍,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了32.5%、38.8%和36.9%。1999年以後國家為改變區域發展不平衡的趨勢,批準了中西部地區省會、首府城市建立國家級開發區,使國家開發區增加到49個。國家級開發區的建設走出了一條在開放環境下利用國際資金、利用市場機製高效率推進城市化的新道路。國家級開發區通過工業化推進城市化。國家級開發區堅持將開發區建設納入所在城市的總體規劃,努力將國家級開發區建設成以現代化工業為主要功能的城市新區。國家級開發區在推進工業化的過程中,不斷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環境,走出了一條新型城市化道路。經濟開發區的發展成為各地城市化、工業化過程中的亮點,經濟開發區的規劃建設、發展速度和規模質量已經成為城市化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