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鄧小平城市化理論的繼承和發展(5)(1 / 3)

麵對農業及農村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黨中央高度重視,十六大以來連續四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是以“三農”問題為主題。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立足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的發展實踐,做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部署。黨的十六大會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的戰略方針。在2003年1月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胡錦濤就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實現城鄉一體化發表重要講話,會議強調:“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必須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更多地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把解決好農村、農民、農業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開創農業和農村工作的新局麵。”2003年10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麵發展”。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提出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思維方式、新的發展道路和新的發展模式。科學發展觀是全麵發展,協調發展,統籌城鄉發展,可持續發展。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完善市場經濟體製若幹問題的決定》對“深化農村改革,完善農村經濟體製”進行詳細論述,同時強調:“要完善農村土地製度,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農產品市場和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係,”“建立有利於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製。”2003年12月,中央農村經濟工作會議著重研究了促進農民增收、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深化農村改革等問題。黨中央和國務院提出了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製定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2004年1月,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幹政策的意見》的1號文件中,提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認真貫徹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按照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調整農業結構,擴大農民就業,加快科技進步,深化農村改革,增加農業收入,強化對農業支持保護,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盡快扭轉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趨勢。”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以專題的形式說明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和任務,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曆史任務。堅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方略,在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的同時,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紮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在農村和西部地區。要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出發,統籌城鄉區域發展。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2006年2月,在中共中央舉辦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專題研討班的開班式上,胡錦濤作了《紮紮實實規劃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講話,指出:“目前製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的長效機製尚未形成,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體製機製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加快推進現代化,必須妥善處理工農城鄉關係。”2007年10月15日召開的十七大,胡錦濤主席在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製,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係。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嚴格保護耕地,增加農業投入,促進農業科技進步,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以促進農民增收為核心,發展鄉鎮企業,壯大縣域經濟,多渠道轉移農民就業。提高扶貧開發水平。深化農村綜合改革,推進農村金融體製改革和創新。堅持農村基本經營製度,穩定和完善土地承包關係,按照依法自願有償原則,健全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有條件的地方可以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探索集體經濟有效實現形式,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