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依托。如果城市化發展滯後,將會限製其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拉動作用。城市化相對滯後,也無法為來自農村的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限製了城鄉人口流動,阻礙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致使農村滯留大量閑置勞動力,農業規模化生產難以實現,現代技術無法應用到農業生產中,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率的提高徘徊不前。城市化過程中,如果區域不能協調發展,影響區域間的生產要素和產業流動、轉移,不利於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之間的分工合作,在更大範圍內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在城市化的衝擊下和區域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需要健全區域協調互動機製,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形成區域間相互促進、優勢互補的互動機製,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途徑。健全市場機製,打破行政區劃的局限,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引導產業轉移。健全合作機製,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機製,發達地區要采取對口支援、社會捐助等方式幫扶欠發達地區。健全扶持機製,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國家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積極穩妥地推動城市化進程,重視城市化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在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小城鎮的積極作用毋庸置疑,但另一方麵,我國小城鎮的發展水平相對落後。以四川省為例,四川省的小城鎮數量多,密度大,但規模小。據有關專家統計,一個小城鎮當鎮區人口達到1萬人左右時才能發揮經濟中心對鎮域經濟的積聚和擴散作用。此外,土地使用成本過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城鎮的凝聚能力。加快城市經濟圈的建設,有利於提高城市的輻射作用和凝聚能力,形成產業優勢,吸收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對農業經濟的帶動作用,這一切都建立在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基礎上。“十一五”規劃中提出要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按照循序漸進、節約土地、集約發展、合理布局的原則,積極穩妥地推進城鎮化。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要繼續發揮對內地經濟發展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強區內城市的分工協作和優勢互補,增強城市群的整體競爭力。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等條件較好地區的開發開放,帶動區域經濟發展。有條件的區域,以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為龍頭,通過統籌規劃,形成若幹用地少、就業多、要素集聚能力強、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城市群。人口分散、資源條件較差的區域,重點發展現有城市、縣城和有條件的建製鎮。建立健全與城鎮化健康發展相適應的財稅、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等製度,完善戶籍和流動人口管理辦法。統籌做好區域規劃、城市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改善人居環境,保持地方特色,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3.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新型工業化的道路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保持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的重要支撐,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重要支撐,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指出,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能力。2006年1月國家召開了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全國科技大會,胡錦濤作了“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的講話,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決策,胡錦濤指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麵,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製機製,大力推進理論創新、製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十七大報告也提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並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麵。認真落實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加大對自主創新投入,著力突破製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技術。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係,支持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係,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深化科技管理體製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製保障、政策體係、激勵機製、市場環境。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麵創新人才大量湧現。”“十一五”期間,我們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針對性地消除導致產業低度化和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的體製性根源。堅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