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鄧小平城市化理論的繼承和發展(8)(1 / 3)

2007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在“加強醫療衛生工作”問題中加大中央財政投入,將27億元國債資金用於縣、鄉、村三級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啟動了農村衛生服務體係建設,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範圍。另外,中央財政支出42.7億元的同時,要求地方財政也相應增加支出,提高參加合作醫療農民的補助標準,加強城鄉醫療救助工作。並對加強醫療衛生工作作了全麵的部署,使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範圍擴大到1451個縣(市、區),占全國總數的50.7%,有4.1億農民參加。同時以社區為基礎的城市醫療服務體係建設加快推進。城鄉醫療救助工作有所加強,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明顯進展。十七大報告中對醫療衛生作了明確的要求:“建立基本醫療衛生製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要堅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係、醫療服務體係、醫療保障體係、藥品供應保障體係,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3.就業及社會保障工作

就業是民生之本,安邦之策,堅持就業優先,把促進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加快農村富裕勞力和失地農民就業轉移是農民增收、社會穩定、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重要保證。社會保障關乎社會公平,惠及長遠。建立健全老有所養、病有所醫、互助共濟、城鄉統籌的社會保障製度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在城市化過程中,就業問題主要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麵。首先是城鎮新增勞動力的就業問題。2004年4月國務院新聞辦發表的首部《中國的就業狀況和政策》白皮書中指出,未來20年,中國16歲以上人口將以年均550萬人的規模增長,到2020年勞動年齡人口總規模將達到9.4億人。“十五”時期(2001~2005年),勞動年齡人口增長最為迅速。其次是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勞動就業問題。我國農村富餘勞動力常年規模在1.5億人以上。20世紀90年代後,農民離鄉外出就業平均每年以500萬人左右的規模迅速增加,向城鎮轉移速度加快,這已經成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主要渠道。2003年,中國農村勞動力到鄉以外地方流動就業的人數已超過9800萬人,是1990年1500萬人的6倍以上。

麵對這些情況,中央采取積極政策,2007年3月,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中央財政安排就業和社會保障支出2019億元,比去年增加247億元。城鎮新增就業人數不低於9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6%以內。繼續完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製度,健全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製度。2007年,中央財政將安排扶貧支出144億元,比上年增加7億元。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城鄉醫療救助製度、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製度。另外,中央財政安排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支出30億元,在全國範圍建立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2007年3月26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全文公布了《就業促進法》草案,向社會各界廣泛征求意見。這個進一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重大舉措,得到了熱烈回應。2007年10月召開的十七大,對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作了進一步的規劃,胡錦濤在報告中提出“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係,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製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係。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製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製度。全麵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製度建設。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健全廉租住房製度,加快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