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境內擁有舉世聞名的九寨溝、黃龍、峨眉山-樂山大佛、都江堰-青城山四處世界自然文化遺產,有興文石林、海螺溝、蜀南竹海等15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還有國家森林公園25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8處、省級風景名勝區74處,從高原、山地、峽穀到盆地、丘陵、平原,從江河湖泊到溫泉瀑布,從岩溶地形到丹霞地貌,一應俱全,旅遊資源之豐富,世界罕見。
6.省份組成
四川省轄18個市,3個民族自治州。按地級(含副省級)行政區來劃分,四川現轄1個副省級城市、17個地級市和3個自治州;按縣級行政區來劃分,四川現轄43個市轄區、14個縣級市、120個縣和4個自治縣。
7.經濟現狀
近幾年來,按照科學發展觀要求,四川省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逐步增強,地區經濟差異逐漸縮小,勞動就業率持續上升。2007年,四川經濟在保持穩定增長的同時,呈現加快發展趨勢。一季度增長13.5%,上半年增長13.7%,前三季度增長14.1%。農業生產穩定增長,生產規模和供給能力明顯擴大,畜牧業生產平穩發展。工業生產呈現加快增長的發展勢頭,自2007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突破萬戶大關以後,持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的發展態勢。第三產業中旅遊業等服務業快速發展,全年旅遊總收入突破千億元大關,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長。產業結構方麵,第二產業比重上升0.7個百分點,尤其是工業化程度顯著提高,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同時,四川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明顯提高,比2006年提高3個百分點。工業結構有所改善,高新技術、優勢資源、裝備製造、農產品加工四大優勢產業占工業的比例進一步提高。投資結構繼續調整,社會薄弱環節和優勢特色產業投資得到加強。高耗能工業投資增速回升的態勢得到遏製。民營經濟和縣域經濟發展較快,2007年前三季度民營經濟增加值增長21.4%,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70%左右。同時,縣域經濟加快發展,僅27個擴權試點縣(市)前三季度GDP就增長14.7%,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2%。自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突破10000戶以後,到9月末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10232戶,企業數量持續增加。
二、四川的城市化進程
四川作為中國西部的重要省份,在整個西部地區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四川的城市群體係龐大,雄居西部十二省、市、區前列。縱觀新中國成立以來,四川城市發展的曆史,曆經了由起步發展、快速發展、再到加速發展的三大階段的曆程。
1.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四川城市發展起步期(1949~1978年)
(1)1949~1952年是我國國民經濟恢複期,四川城市發展進入起步階段。新中國成立初期,四川的行政區劃分曾多次調整。1949年12月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軍政委員會成立後,將四川劃分為川西、川東、川北、川南四個行署和重慶市、西康省,同時隸屬於西南局,設21個專區,3個市(成都、重慶、自貢),189個縣,306個建製鎮,城鎮非農業人口246萬人,城鎮化水平隻有4.3%。1952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川西、川東、川北、川南四個行署撤銷劃四川為一個省份,1952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成立。新中國成立初期,全省人口5730萬人,城鎮人口458.4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4.3%,其中城鎮非農業人口246萬人。成都、重慶、自貢單個建製市非農業人口155.6萬人,城市道路鋪裝麵積277.1萬平方米,排水管道324公裏,橋梁106座,路燈2200盞,自來水日產量2.5萬立方米,供水普及率14%,僅有重慶公共汽車11輛運行,三個城市住宅麵積1165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麵積4平方米。除50個縣鎮有供電設施和簡易路燈外,其他縣鎮市政設施基本上為空白。其中,南充、萬縣、雅安等6個縣城道路鋪裝麵積僅61萬平方米,路燈不足1000盞。新中國成立初期,成都市全市有街巷734條,路寬在10米以內的街道數量過半,最寬的街道僅23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