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5年初,四川省政府與重慶市政府再次召開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交流座談會。會議提出,四川、重慶將攜手發展,共同建設成都-資陽-內江-江津-重慶、成都-遂寧-南充-廣安-重慶、達州-廣安-重慶以及重慶-瀘州-宜賓四大沿江經濟走廊。要建設四大經濟帶,其支撐是相應城市的城市密集帶。因此,四川應該有兩個基本認識。其一,跨出行政區域限製。客觀的自然地理基礎與近兩千年的曆史使四川盆地形成了一個緊密的社會經濟聯係體,重慶直轄以後,不可能割裂這個早已形成的社會經濟聯係體。這次的倡議,應該是一個認識誤區的正確回歸。因此,四川城市密集帶的規劃與建設,也應該打破行政區的框架製約,統一規劃川渝兩地城市密集帶或城市群。其二,跳出傳統的成都中心論的認識。成都經濟圈是四川經濟的核心地帶,在四川經濟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無可非議的。
“十五”期間,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1.2%,2005年達到7385.1億元(現價,下同),人均生產總值達到9060元,提前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第一步戰略目標。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479.5億元,在2000年基礎上翻一番。經濟結構調整取得重要進展,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和加強,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加快,旅遊等服務業發展迅速,第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24.1∶36.5∶39.4調整為20.2∶41.6∶38.2,城鎮化水平由2000年的26.7%上升到33%。200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86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803元,分別比2000年增加2492元和899元。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全麵發展。精神文明與民主法製建設得到加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這些都為“十一五”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十一五”城市化戰略的推進及規劃
在2007年全國經濟體製改革工作會議上,四川省研究選擇部分市縣開展城鄉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省級試點,探索全省統籌城鄉發展的多種模式。四川省深入推進成都市統籌城鄉發展改革,並分批開展全省不同區域、不同層次的試點;開展統籌城鄉規劃、投資、產業、基礎設施、市場體係、就業、社會保障、社會事業、戶籍管理等專題調研,研究製定全省改革指導意見,力爭用3~5年初步形成統籌城鄉發展的體製機製,走出一條以城帶鄉、以鄉促城、城鄉互動共榮的新路子。《四川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草案)(2006~2020年)》已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審議通過。《四川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劃綱要(草案)》指導思想可概括為:一個統領,即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構建和諧社會;兩個方針、兩個創新,即實現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速體製機製創新和科學技術創新;三個重點,即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力構建農村公共服務體係,著力培育新型農民;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全麵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這五大建設。
在四川省“十一五”期間建設工作思路中,提出圍繞城鄉統籌謀發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首先,要統籌、完善城鄉規劃體係,創新規劃管理製度。按照統籌城鄉發展的要求,把推進城鎮化進程和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城鄉規劃的根本出發點和重要內容,提高規劃水平,編製完成川南城鎮密集區、攀西城鎮發展區兩個區域規劃,製定成都平原城鎮連綿區、川東北城鎮發展區兩個區域規劃綱要,加快縣域城鎮體係規劃、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控製性詳細規劃編製工作,全麵完成新一輪城市近期建設規劃。切實加強曆史文化名城和風景名勝區資源的保護,加快國家級、省級風景名勝區規劃和曆史文化名城(鎮、村)保護規劃的編製。強化規劃監督管理,進一步健全和完善城市規劃管理的法規體係,加強與土地利用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環境保護的銜接、協調,提高規劃質量和審批效率。進一步改進和規範城市規劃督察工作,切實加強規劃管理和效能監察。充分發揮規劃督察員的作用,強化事前、事中監督。加大對違法違規典型案件和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的查處,促進城鄉規劃依法行政,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和連續性;其次,要繼續加強城鎮建設,完善城鎮功能,引導城鄉空間合理布局。加強城鎮與周邊地區的經濟社會聯係,充分發揮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功能,帶動周邊鄉鎮的建設和發展,提高城市對農村的服務水平,大力推進農村交通、能源、通信、供水、汙水和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建設。通過統一規劃、統一布局,促進有條件地區的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形成以區域中心城市和縣城為核心,以重點鎮、中心村為基本連接點,新農村為載體,覆蓋城鄉的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網絡體係,努力實現公用設施、資源的城鄉共建共享;再次,要重視發揮城鎮化對統籌城鄉發展的帶動作用。對四川來講,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尤其需要加快城鎮化進程。要堅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方針,著力構建包括特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鎮在內的現代城鎮體係,著力構建特色突出、優勢互補的成都、攀西、川南、川東北和川西北“五大經濟區”。堅持大中小城市並舉,走多元化的城鎮發展道路,促進城鎮集約化發展。要以規劃為依據、功能培育為基礎、產業為支撐,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增強對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吸納能力,著力抓好101個重點鎮建設,鼓勵有條件的小城鎮建立融資平台,拓寬建設融資渠道,加快重點鎮供水、排水、道路、綠化、環衛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經濟發展。充分發揮重點鎮和示範鎮對全省小城鎮建設的影響和帶動作用,提高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力,推進城鎮化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