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鄧小平城市化理論在四川的實踐(二)(1)(1 / 3)

鄧小平城市化理論在四川城市化建設中得到充分運用和全麵實踐。四川省以鄧小平城市化理論為指導,結合四川實際,從思想、觀念、政策、措施,到體製、機製等,開拓創新,大膽實踐,走出了一條具有四川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從實踐上進一步證明了鄧小平城市化理論的科學性,極大地豐富了鄧小平理論。四川省各地由於地處的地理環境、曆史背景以及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等不同,其城市化進程也各具特色。既有以“城鄉一體化”建設為代表的成都,又有以高科技產業發展為帶動的綿陽等。四川各地城市化進程的加速發展,既是中國城市化進程的縮影,也是四川省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

第一節城鄉一體化模式探索——成都市

改革開放之後,鄧小平同誌站在時代的高度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構想,明確了“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鄧小平的小康社會是一種“中國式的現代化”,他指出:“小康社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過程中一個較低的階段,一種過渡狀態”。因此,小康社會是不斷發展的概念。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走中國特色的城鎮化道路”,這正是對鄧小平小康社會思想的發展。新時期,成都市緊緊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創新實踐了城鄉一體化思想。成都市委、市政府《關於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意見》(成委發[2004]7號)明確提出,推進城鄉一體化的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麵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省第八次黨代會、省委八屆三次全會及市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圍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戰略目標,著眼於打破城鄉二元結構,突出加快城市化這條主線,著力統籌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配套政策措施,力促農村居民身份向城市居民身份轉變,實現城鄉發展一體化。

成都,位於川西平原,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成都為川西行署駐地,1952年起成為四川省省會,並列為中國重點建設城市之一。1983年5月,國務院決定,溫江地區(除廣漢、什邡兩縣外)並入成都市,實行市轄縣的體製。1990年以後先後實行了區劃調整和撤縣建市、建區。成都市現有麵積12390.6平方公裏,2003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044.3萬人。現轄9區(錦江、青羊、金牛、武侯、成華、龍泉驛、青白江、新都、溫江)、4市(都江堰、彭州、邛崍、崇州)、6縣(金堂、雙流、郫縣、大邑、蒲江、新津)。它不僅是四川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也是國務院規劃確定的“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商貿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及西南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改革開放以來,作為大西南科技、商貿、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樞紐的成都,曆經20餘年的改革發展曆程,在基礎設施、產業結構、市場化進程及生態環境等各大領域成就卓著:府南河的改造,五路一橋的建設,西部物流中心的規劃,城市商圈的衍變擴張,城鄉環境的綜合整治,三環路的建成通車,使成都日新月異,漸呈西部現代大都市風貌。西部大開發,又給成都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追趕型、跨越式發展,使成都的現代化建設事業上了一個新台階。在聯合國公布的當今世界各國城市發展指標及發展前景統計報告中,成都位居中國最具發展前途25個城市的第12位。成都的投資硬環境為全國城市40優之一。成都已具有比較良好的城市化基礎,這無疑對其選擇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城市化戰略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成都市在提出了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以來,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一是組織試點,率先在雙流、錦江區三聖鄉等地進行了以“三個集中”為主要內容的實踐探索;二是全麵推開,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在全市探索城鄉一體化各項工作;三是積極完善,從2004年以來,相繼出台了18個配套文件,逐步把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各項工作納入規範化、製度化、法製化的軌道。2005年7月份,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央黨校等權威機構136名專家學者齊聚蓉城,就成都市城鄉一體化試驗進行了研討。專家們一致認為,成都市過去兩年推進城鄉一體化方麵的實踐,在打破長期以來的城鄉二元結構上成效顯著,對全國來說都是一個罕見的、構建城鄉和諧的樣本,既“六三三五”樣本,其主要內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