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0章 鄧小平城市化理論在四川的實踐(二)(2)(1 / 3)

一、城鄉一體化示範區——溫江

溫江,位於成都西郊,全區幅員277平方公裏,總人口32.6萬人,是“全國花木生產示範基地”、“四川省花木產業化試點縣”、“四川省省級重點花木市場”,是西部最大的花木和川派樹樁盆景生產交易中心,“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成都人居環境最佳居住地”,素有“金溫江”的稱號,譽滿巴蜀。

溫江作為城鄉一體化全麵啟動示範區,始終堅持“統籌城鄉、四位一體”的要求,實施“工業強區”和“生態富民”,抓科技園、生態園和新城區三大建設重點,提升基礎承載、產業配套和企業服務“三個能力”。目前已基本建成:以鄉鎮企業為龍頭,發展貿易、第三產業的永盛鎮;以發展農業產品和花卉苗木基地為主的通平鎮;以發展機械、醫療器材和食品加工為主的永寧鎮;以發展機械、電子工業為主的湧泉鎮;以發展加工配套業、飲食服務業為主的公平鎮;以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和物資集散為主的和盛鎮;以為成都台商投資區服務為主的天府鎮;以發展旅遊及其配套產業為主的金馬鎮和以旅遊度假、食品加工業為主的花園式的萬春鎮。

溫江以規劃為藍圖、以項目為支撐、以機製為保證,三頭並進,城鄉一體化在這裏遍地開花。

1.科學規劃與基礎配套相結合,夯實整體推進的基礎

溫江區堅持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服務於產業布局、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原則,有序地推進“三個集中”。按照以中心城區為輻射核心、重點鎮為輻射板塊、一般鎮為輻射線條、新型社區為輻射基點,構建覆蓋全區的城鄉一體規劃網絡體係。全區規劃了36個新型社區,啟動實施永寧芙蓉家苑、時代新莊等14個示範點,推進新型社區和農民住宅的規劃建設。

根據“城市東進、工業南擴、旅遊北上”的產業布局思路,整合產業優勢,優化產業分工,完善生產力布局。

科技園發展生物製藥、食品飲料、機械電子等支柱產業,打造西部現代輕工業基地。生態園建設西部花木產業生產、研發、交易“三中心”,以友慶花木產業和惠民現代農業兩個示範區和旅遊產品開發園、國色天鄉以及金馬西湖等項目建設,帶動北部區域都市生態農業和複合型生態旅遊業發展,促進第一、第三產業的互動發展。新城區完善城市功能並發展第三產業、現代物流、生態住宅和其他高新產業配套產業。在全區範圍實現重大產業發展項目、公共事業項目、社會發展項目的統一布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

[實例1]以會興城,拉動經濟

以會興業、以會興城、以會富民。花博會已成為溫江城鄉一體化工程的驅動器,將快速推動農村城市化、農民居民化,打造為成都市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一個新樣板,促進城鄉產業發展的重組、協調與融合,同時為失地農民創造新的就業空間。

目前溫江已完成對城區、中心鎮和一般鎮布局和建設發展前景的深入研究,並勾畫出了城鄉一體化及產業發展藍圖框架——將溫江打造成“三個中心”(花卉的研發中心、生產中心、營銷中心)。各種花木訂單像雪花一樣飛向溫江,溫江已接到了北京奧運會方麵數千萬元的花木訂單。

按照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需要並加大“花博效應”的輻射麵,溫江一方麵加大了舊城改造和新區建設的力度,另一方麵大大加快了鄉村道路、支鬥渠的建設和改造整治步伐,依托“溫玉路”打造綿延數公裏的花卉生態長廊,加速這些片區的花木產業發展,力推城鄉和諧發展,建設小康社會。

(信息來源:成都日報2005年9月6日)

2.項目帶動與產業聚集相結合,強化整體推進的支撐

溫江區堅持以項目為基礎、以產業為支撐,促進產業發展與“三個集中”的有機結合和互動推進。光華大道、成青大道、芙蓉大道全線貫通,新增溫泉大道、成青旅遊快速通道等城鄉骨幹道路和40多條鄉村道路的建設,溫江區域路網密度達256公裏/100平方公裏。開通3條通達中心城區的公交線路,實現城市公交鎮鎮通。

按現代工業港標準,完善了成都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新一輪規劃,為打造“西部現代輕工業基地”,在科技園建設中小企業科技園、溫州工業園、巴爾瑪工業園等“園中園”,提高項目引進和建設的集群化和市場化程度。2006年,科技園區新引進項目48個,完成固定資產總投入33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85億元。引進華王工業、銀杏生物科技等一批產業化工業項目。全區工業集中度達到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