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培育新型農民,抓好農村扶貧開發工作
第一,社會保障,“三統”先行。一是統一戶籍。成立三聖街道辦事處,對符合條件的農村居民的戶口進行了轉換。二是統一社保。按政府引導、區鄉組織、適當補貼、個人自願、逐步推進的原則,使農民享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養老保險以及合作醫療等社保待遇。三是統一教育。改革農村教育體製,取消鄉管學校,將鄉村學校統入區教育管理體係,統一安排資金,培訓教師隊伍,設置教學課程,提高農村九年製義務教育質量。並由區財政每年率先對農村九年製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雜費、課本費、作業本費、信息技術費全額補貼,實現農村九年製義務教育全免費,使農民工子女享受平等受教育的權利。
第二,“四小四金”,擴業增收。“四小”,即以小飯桌、小診所、小家政、小維修為項目載體,通過廣泛開展“家庭創業活動”,成立創業促進中心,征集符合國家政策規定的、投資少、易創辦、見效快的創業項目,製定最低創業門檻,開展創業培訓、提供小額貸款擔保等政策扶持,開辟新市民再就業工作的新途徑。“四金”,即租金、股份分紅、薪金、保障金。
3.開創生態新農村,抓好農村發展環境建設
第一,改善生態環境。以改善人居環境為切入點,實施“五化”、治理“五亂”。“五化”:鄉村道硬化、路燈亮化、環境淨化、農房美化、村莊綠化。在幸福梅林形成了1500多畝的植梅規模,修建精品梅園和歲寒三友、梅花三弄等4座主題梅園,以及500平方米的梅花博物館和100米長的詠梅詩廊,紅砂村花鄉農居被評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治理五亂”:治理柴火亂堆、糞土亂放、垃圾亂倒、汙水亂潑、畜禽亂跑,規範農村生態環境。此外,還提升了農村配套設施。實現了“村村通”廣播電視、新增農村有線電視終端用戶、撤並村小、建立村衛生服務中心,極大地改善了村民居住條件、方便了生活。
第二,將傳統農業文化與社會主義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相結合,培育現代文化。一是以“三建五通”架起文明橋梁,“三建”,即建文體活動場所、建圖書室、建宣傳欄;“五通”,即通路、通電、通水、通光纖電視、通電話。二是以公民道德教育樹立文明新風。通過大力倡導“講文明、改陋習、樹新風”,積極引導農民追求心靈美、環境美,轉變農民生活方式與思想觀念。三是開展基層群眾性文化活動。通過“富在農家、學在農家、樂在農家、美在農家”活動,實施“七個一工程”,借助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促進農民逐漸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轉變。
4.轉變農民生活方式,抓好城鄉互融
紅砂村人的生活方式也因城鄉建設而發生了變化。生態環境的改善,直接催生了當地休閑旅遊業的興起,改變了農民在土裏刨食的習慣,也改變了傳統的單家獨戶、粗放經營的農業生產方式;在政府補貼80%的倡議下,村民自建改造成了川西民居建築,居住方式與城裏人無異,獨立水廁,水電氣光纖全通,整個紅砂村成了繁花盛開的花香農居,不少村民在自己家裏開辦了餐飲休閑服務。紅砂村在不征地、不拆遷、農民就地變市民的“三不動”情況下,農村就地變城市,改善了農村人居環境,保持了良好的生態植被,為農民搭建了致富增收的平台,為城市打造了開放式休閑公園,實現了農業資源向旅遊資源、傳統農業向休閑經濟的轉變。
紅砂村的城鄉一體化不僅停留於農民身份的轉變上,同時極大地促進了城鄉人口的相互滲透,城市居民紛紛到紅砂村從事經營、認種;農民出租房屋、開展多種經營後富裕起來,具有城市居民的消費能力,到城市居住消費,形成城鄉經濟的良性互動。
第二節工業化帶動現代化,現代化帶動城市化——綿陽
在全國範圍內,綿陽占據著一個“唯一”——由中央規劃建設的中國唯一的科技城。同時還是成德綿高新技術產業帶的重要一極和四川第二大城市。綿陽工業是綿陽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柱,形成了以電子、機械、冶金、建材、食品等30多個工業大類的綜合工業體係,有長虹、攀長鋼、九洲、江電、新華等優秀骨幹企業,在綿陽經濟建設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綿陽城區集聚了16萬科技人才,開發區眾多:以科學城、綿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綿陽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科教創業園區、綿陽科技城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區、南郊工業園、遊仙經濟試驗區、江油市工業開發區、三台工業經濟開發區為體係的綿陽科技城。綿陽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著力培育新型工業化的發展能力,加速科技城建設步伐的實踐探索。在城市化推進過程中,始終堅持“高新技術的牽動、信息化的帶動、資源向資本轉變的推動、充分就業的促動”,以工業化帶動現代化,以現代化帶動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