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鄧小平城市化理論在四川的實踐(二)(6)(1 / 3)

工業的強勢發展,帶動了城市化進程。2005年新增城鎮就業人員2925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72%;持《再就業優惠證》人員再就業569人,完成114%;“4050”人員等政府救助對象再就業170人;解決了10戶特困戶的建房問題;農村“五保”對象33人實現了應保盡保,每人每月補助143元;登記失業率4.08%。全年養老保險繳費人數7702人,完成目標任務的100.16%;失業保險繳費人數5625人,完成100.45%;醫療保險繳費人數7851人,完成100.24%。實現各項社保基金3171萬元,完成目標任務的146.33%,其中:養老基金征繳2080萬元,完成148.57%;失業基金征繳144萬元,完成130.91%;醫療基金征繳871萬元,完成145.17%。全年高新區法院共查辦各類案件790件,結案764件,檢察院共受理起訴案件94件,結案90件,切實加大了對違法犯罪活動的打擊力度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級各部門緊密配合,積極穩妥地做好信訪工作,有效化解和妥善處置好萬向等企業拖欠工程款和民工工資等各種不穩定因素,確保了全區經濟社會的和諧健康發展。

(信息來源:綿陽政務網2006年9月8日)

[實例2]西部崛起科技城

——綿陽全麵啟動創新機製,加速城市化建設紀實

川西北的千裏古蜀道上,一座以全新機製為推動力的科技城正在悄然崛起,這就是綿陽市。2002~2005年的3年間,僅60平方公裏的科技城實現GDP512億元,工業產值590億元,出口創彙16億美元,城市綜合經濟實力居西部城市第六位。

綿陽是我國重要的國防軍工科研生產基地,這裏有因誕生“兩彈”而聞名世界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有亞洲最大的風洞群和燃氣渦輪中心以及一批大型軍工企業,科研和工程技術人員達10萬之眾,其中“兩院”院士就有25人。改革開放中,綿陽市和國防軍工單位聯手合作,用機製創新促使軍工科技向經濟建設主戰場轉化,崛起了長虹、九洲、東材等一批電子信息骨幹企業,帶動著城市快速發展。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建設綿陽科技城的決策,要求綿陽市在中央政府和四川省的支持指導下,依靠體製創新,把綿陽豐富的科技資源轉化為巨大的生產力,使綿陽在10年內達到中等發達國家城市水平,為西部大開發創新開路。在新的機遇和重任麵前,綿陽市委、市政府緊緊圍繞機製創新大做文章,他們按照市場經濟原則,打破常規,建立起一套科學的、全新的城市發展體係,全麵啟動了綿陽科技城欣欣向榮的建設曆程。

——講求效能的行政服務體製。政府下決心砍減了行政審批和行政收費項目900多項,占原審批項的70%。對餘下的300多個項目,市裏投資2000多萬元建立了行政服務中心,將28個行政部門集中透明辦公,並實行首接責任製,做到了一次性申報,一次性審結。3年來,行政服務中心共為民辦事41萬多件,其中三分之二是免費服務,不僅大大地方便了企業市民辦事,而且從源頭上扼製了腐敗現象的產生。實行電子政務,陽光行政。市裏投資建立起了綿陽信息網、城市寬帶網和平台,凡屬國計民生的大事乃至城建項目、幹部任用、政府決策、文件公告等事先都在網上公布,接受市民谘詢監督,市民百姓也可以在網上與黨政部門甚至書記市長發郵件參政議政。

——尋求優勢的科技創新體製。實行軍民分線,民線產品完全按市場化運作,並允許科技人員持股,大大調動了產品開發的積極性。一批軍轉民陸續走向市場,短短3年,全市軍轉民產品新增銷售收入35億多元。敞開大門鼓勵科技人員領辦企業,全市民營科技企業由100多戶發展到400多戶,吸引了上萬名外來科技人員到綿陽創業,其中100多名海內外博士在科技城創辦科技型企業達60多家,對有發展潛力和有突出貢獻的博士,市裏獎給一套價值上百萬元的別墅,並無償配套10萬元以上的開發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