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4年起,四川省委、省政府重點抓了100個小城鎮的試點工作,一年來成效顯著。共開工基礎設施項500多個,總投資10多億元;鎮平總產值增長近40%,超過全省水平近30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315元,比全省水平高近70元;共農轉非吸納農村勞動力9萬多人,從而為農村城市化探索和開辟了新路。
4.四川城市係統發達程度在西部西南地區處於中上水平
從總體上看整個西部地區在中國城市化進程最為遲緩,發展水平最為落後的地區四川在西部地區中雖然是城市數量最多的省份,但是相對於四川人口占西部地區總人口的23.4%而言,其城市數量分布的密度和城市人口平均規模在整個西部地區並不為高,2000年末才共有各類城市32個,占西部地區城市總數的20%,其中地級以上城市包括省會城市18個,占西部地區的29.0%。2000年四川每平方公裏僅有城市0.66個,在西南地區居廣西、貴州之後排第3位、在西部地區排居第4位。平均每個城市人口規模34.0萬人,在西南地區排居第2位,在西部地區排居第3位。因此2000年四川的城市發達指數僅達到22.44,居重慶、陝西、廣西、貴州之後、在西南地區排居第4位,在西部地區排居第5位。
三、引導四川找到了一條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思路和新途徑
1.四川“三農”問題背景介紹
目前,我國正處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承前啟後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麵的、發展不平衡的小康,距離“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全麵進步的小康社會還有很大差距,尤其是“三農”問題繼續存在,嚴重製約了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全麵小康的實現。
第一,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當前農產品供給形勢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好的,而農民收入一直以來都是個問題。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采取的糧食提價策略,使糧食價格翻了一番,對提高農民收入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提價策略已經很難像以前那樣奏效。1997年,農民收入增長幅度降至4.6%,1998年為4.3%,1999年為3.8%,2000年為2.1%。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持續4年下滑,除1989年和1990年外,還從未出現過如此嚴峻的局麵。2001年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有所回升,為4.2%,2002年是4.8%。6年中農民收入增長沒有一年超過5%。另外,農民來自農業的純收入絕對額開始減少。現在農民人均純收入中來自農業的收入不到一半。絕對額最高的1997年,農民人均來自農業的收入達到過1267元,2001年降到了1165元,2002年也大致是這個水平。農民來自農業的純收入,1998~2000年3年共減少132元。2001年由於糧價回升,農民人均增加30多元,2002年和2001年基本持平。這就使農業生產的增長受到非常大的影響。農業這個產業持續多年不能給其經營者增加收益,就沒有人願意再對農業進行投資,可能造成中長期農業發展後勁不足。更突出的問題是,農民的收入達到2476元,這隻是一個平均數,對中國這樣的大國來說,平均數就可能掩蓋許多矛盾和問題。我國現在的農村扶貧計劃,解決溫飽的標準是人均年純收入達到625元,按這一標準,我國農村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是2820萬人。如果這個標準再提高200元,未解決溫飽問題的貧困人口將會達到9000萬人,而按國家統計局對農戶分層調查的抽樣情況來看,11%的農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按戶籍來算,差不多1億人的年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僅有15%的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在4000元以上,也就是說3/4的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在1000~3000元之間。
從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來看,城鄉之間的巨大差距,使整個小康社會的建設麵臨嚴峻形勢。從國家統計局牽頭製定的總體小康的16項檢測指標來看,我們沒有實現的指標,恰恰都和農業、農村問題密切相關。農民的收入問題不是單純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問題,它是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全局緊密聯係的一個重大問題。農民收入上不去,最直接的問題是嚴重影響了內需的擴大。就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按2002年的統計資料(含縣城),城鎮居民占39.1%,農村居民占60.9%,而超過60%的人口購買的消費品卻不到40%。農民不富裕,農民收入上不去,我們這個市場就隻是一個潛在的大市場,而不是現實的大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