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0章 鄧小平城市化理論在四川城市化(4)(1 / 3)

(3)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新興第三產業已經成為許多發達地區調整產業結構和增強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政策、大力發展金融和保險等產業對拓寬融資渠道,保證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和增強國際影響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許多地區把建設國際性、區域性的金融中心、交易中心作為本地區發展的重要思路,如上海提出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北京、南京、廣州、大連和武漢等地也有類似的發展思路。另外,通過完善和發展現代流通組織形式,促進產權交易組織和中介組織的健康發展,建設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中小城市為骨幹,連接廣大中心集市的大中小市場相配套的市場體係,促進農貿市場、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和各種專業化要素市場完善的發展戰略,也已成為許多地區發展的重要思路。

信息服務業是第三產業發展最好的行業之一,加快信息服務業的發展步伐,提高信息化的利用水平,可以提高其他產業的技術和生產效率。

旅遊業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產業,被譽為永恒的“朝陽產業”。我國各地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旅遊業在我國正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不論是發達地區,還是相對落後的地區,發展旅遊業的市場前景都比較樂觀。幾乎所有省市都在其“十五”計劃中,把大力發展旅遊業作為今後的一個重要發展戰略。2001年,一批立足於資源特色的旅遊景區和旅遊經濟開發區將成為帶動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中西部地區擁有許多世界級的旅遊資源,西部大開發為中西部旅遊業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隨著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如交通、通信等條件的改善,必將引發西部旅遊的大發展。

四川曆史悠久,至今已有4500多年文明史,號稱“天府之國”。現有國家曆史文化名城成都、自貢、樂山、宜賓、瀘州、閬中、都江堰7座城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0處,省級曆史文化名城(鎮)24座。從古代水利工程、古鎮民居到名人故居,從寺廟道觀、石刻壁畫到現代藝術博物館,從史前遺址到現代建設風貌,應有盡有。未來,四川將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

(4)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努力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使農民的致富本領不斷增強。目前農業的發展已由過去的受資源約束轉變為受資源和市場的雙重約束,隻有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素質,才能為農民增收提供持久而強大的動力。大力發展各種職業技術教育,使目前的年青一代至少受到九年以上的學校教育,有條件的地方要逐步實行高中義務教育,要掌握一至兩門致富技術。此外,應進一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科技服務體係,鼓勵縣、鄉領導和農業科技人員利用技校、夜校和田間、地頭向農民傳授各種科技知識。

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育農民競爭就業的後勁。無論是立足當前還是著眼未來,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是解決農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根本措施。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主要通過以下途徑來實現:一是增加對農村勞動力的教育、文化投資。政府、社會、企業等各方麵要多方出資,構建完善的農村教育體係,造就一支數量龐大的、素質過硬的、適應現代農業大生產要求的農民隊伍。二是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和手段,通過利益機製和市場經濟機製,把城市所有可發揮的科技能量和科學觀念,注入廣大農村去。在農村廣泛深入地普及科學技術教育,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精神,這不僅可以幫助農民加快對傳統農業的改造,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增強經濟發展、脫貧致富的能力,也有利於幫助農民劃清科學與迷信、文明與愚昧的界限,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從根本上鏟除愚昧迷信賴以存在和蔓延的社會土壤。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素質。三是實行計劃生育,優生優育。從長遠上看,提高農民素質最重要、最直接、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實行計劃生育,優生優育。要繼續認真執行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嚴格控製人口增長,通過優生科技促進出生人口質量提高。

第二節鄧小平城市化理論在四川城市化進程中的意義

一、指導了四川的城市化進程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提出了具有實踐性和前瞻性的一係列城市化思想。其中重點就是如何正確處理城市與農村的關係以及相應的體製改革等問題。並在此思想指導下實施了城鄉體製改革,“市帶縣”、“市管縣”、“地改市”和“縣改市”的變革,加快了農村人口的流動,四川省的城市化有了較快的發展。其人口城市化也由1980年的8.54%提高到了2004年的31.3%。從城市的規模結構來看,現有城市中,擁有400萬以上人口的特大城市1個,即成都,100~200萬人口的城市11個,50~100萬的人口城市有15個,20~50萬人口的城市有5個,合計32個。其中缺乏200~400萬人口的特大城市,這也是製約四川經濟發展的一個因素。1999年,四川的城市規模分布為:100萬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一座(成都),20~50萬人口中等城市13座,20萬以下的小城市17座。相比較來看,城市人口在增加,說明城市的容納能力也在增強,城市發展速度在農村城鎮建設與發展上還是很快的,四川是全國農村小城鎮數量最多的省份。自1994~2001年,四川先後分七批確定了935個農村小城鎮作為建設試點鄉鎮來發展農村經濟。這樣,包括試點城鎮在內,全省約有5055個鄉鎮。試點城鎮作為農村鄉鎮發展的示範,享有一係列的優惠政策。如寬鬆的農民落戶政策,享有建設用地指標與政府資金扶持等。這些試點農村城鎮在發展中也取得了一些成效,如這些試點城鎮已經初具規模,建成區麵積在不斷擴大,人口也在成倍增加。經濟也得到快速發展,農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在這些建製鎮中,重點發展了第二、第三產業,使得政府財政收入以及稅收都有大幅度的提高,非農業收入已經成為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同時,農村經濟結構也得到了有效調整,這些試點鎮的第二、第三產業比重都有上升。在城鎮功能上麵,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進程也在加快。據資料表明,絕大多數鎮基本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設施框架,全省小城鎮已轉移和吸納農村富裕勞動力100萬以上,城鎮化程度達到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