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1章 鄧小平城市化理論在四川城市化(5)(1 / 3)

(2)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體現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客觀需要。正如黨的十六大報告所指出的那樣,中國共產黨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作為一個馬克思主義的執政黨,要想鞏固執政地位,就必須高度重視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優化人民的社會環境和文化氛圍。國內外正反兩方麵的經驗表明,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往往是決定一個執政黨政績合法性的基礎,直接關係到人心向背、事業興衰。離開發展,堅持黨的先進性、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都無從談起。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精辟地指出,社會主義之所以優於資本主義,關鍵是它能比後者創造出更高的社會生產率。這種更高的社會生產率,必然表現為人民更高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與質量。因此,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黨長期執政的需要,是發揮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需要。

(3)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黨的十六大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確立為我們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就是要求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貫徹上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把堅持黨的先進性落實到發展先進生產力、發展先進文化、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來,推動社會全麵進步,促進人的全麵發展。而把目前這種低水平、不全麵、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推進到更高水平、更全麵和發展更平衡的小康,無疑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因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本質上就是要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不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質量,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麵發展。也就是說,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曆史的、邏輯的統一。

(4)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是凝聚人心、鼓舞鬥誌,加快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行動綱領。實踐證明,能否立足國情而又麵向世界,能否解放思想而又實事求是,能否尊重發展規律而又不因循守舊,製定一個符合人民願望、體現人民利益的奮鬥目標和行動綱領,是關係到我們黨能否團結和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產生強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萬眾一心去奪取勝利的關鍵。回顧我們黨的奮鬥曆程,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不同的曆史時期,都是根據人民的意願和事業發展的需要,提出具有感召力的目標,從而團結和帶領廣大人民為之奮鬥並取得了勝利。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這一奮鬥目標,無疑也是一個符合國情而又順應時代,代表著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又體現了事業發展的需要,實事求是而又充滿創新精神的奮鬥目標,它必將起到凝聚人心、鼓舞鬥誌,加快推進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巨大作用。

四、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理論

在改革開放的實踐中,鄧小平深刻認識到農村改革和城市改革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辯證關係,從而形成了城鄉改革協調發展的思想。

首先,如前所述,鄧小平強調農村改革是城市改革和整個改革的基礎。

其次,農村改革的深化呼喚城市改革。鄧小平指出,改革決不能隻停留在農村,“改革要從農村轉到城市。”1984年10月2日,他在會見參加國慶活動的外籍華人科學家時說:改革是很迫切的。農村政策見效了,農民好起來了,如果城市不進行改革,就會阻礙農村繼續前進,城市也不能滿足我國廣大農民的需要。“農村改革說明,城市改革不但必要,而且相信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