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海納百川,胸容萬物。寬容是一種高貴的品質、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靈的豐盈。有了這種品質、這種境界,人生就會變得豁達,變得成熟。寬容是一種仁愛的光芒、無上的福分,是對別人的釋懷,就是善待自己。有了這種智慧、這種藝術,麵對人生就會從容不迫。
用寬容的心對待他人
人世間的許多不幸都源於互相指責和互相攻擊。閑談勿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一個人如果能經常檢討自己的不足,用一顆寬容的。對待別人,就可以避免很多無謂的爭吵,以安靜祥和的心態為自己、為他人創造出一個幸福和睦的生活環境。
在某一城市的一條商業街上,有兩家相距不遠的旅店,一個在路南,一個在路北,兩家的住宿條件相當,不過路北的顧客要比路南多好多。
原來,路南的服務員們經常吵架,旅館的各條紀律很嚴,不時會聽見人們的抱怨聲、咒罵聲:路北的服務員們一團和氣,個個笑容滿麵,來到店裏的客人都能感受到這裏的歡聲笑語、輕鬆愉快。
路南的經理看到路北的旅店生意興隆,人們相安無事,內心非常羨慕,卻又不知其中的奧妙所在,便特地來到路北旅店,向一位門童討教秘方。
經理問:“你們有什麼好辦法使旅店一直保持和諧愉快的氣氛呢?”
門童年紀還不大,他撓撓頭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因為我們經常做錯事。”
正當路南的經理感到迷惑不解之時,忽見一個服務員匆匆從外麵回來,走進大廳時不慎摔了一跤。
這時,正在掃地的服務員立刻跑過來,一邊扶他一邊道歉:“真對不起,都是我的錯。把地拖得太濕,讓你摔著了。”
站在大廳門口的服務員見狀也跑過來說:“不,都是我的錯,沒有提醒你大廳裏正在拖地,應該小心點。”
摔跤的服務員聽後沒有指責任何人,隻是自責地說:“不,不是你們的錯,是我的錯。都怪我自己太不小心了,給大家添了麻煩。”
看到這精彩的一幕,路南的經理恍然大悟。他終於明白了,路北的旅店生意興隆、人們和睦相處的奧妙所在:凡事先從自身找原因,容有一顆寬容的心。
不懂得控製自已的情緒,無緣無故地發脾氣,其實這些都是不知道寬容而種下的果子。如果我們懂得寬容。心中自然也就少了一份可能給別人也給自己都帶來傷害的怒火。
一個孩子不懂得寬容,常常無緣無故地發脾氣。一天他父親給了他一大包釘子,讓他每發一次脾氣都用鐵錘在他家後院的柵欄上釘一顆釘子。
第一天,小男孩共在柵欄上釘了37顆釘子。過了幾個星期,小男孩漸漸學會了控製自己的憤怒,在柵欄上釘釘子的數目開始逐漸減少了。他發現控製自己的壞脾氣比往柵欄上釘釘子要容易得多……最後,小男孩變得不愛發脾氣了。
他把自己的轉變告訴了父親。他父親又建議他說:“如果你能堅持一整天不發脾氣,就從柵欄上拔下一顆釘子。”經過一段時間,小男孩終於把柵欄上所有的釘子都拔掉了。
父親拉著他的手來到柵欄邊,對小男孩說:“兒子,你做得很好。但是,你看一看那些釘子在柵欄上留下的那麼多小孔,柵欄再也不會是原來的樣子了,當你向別人發過脾氣之後,你的言語就像這些釘孔一樣,會在人們的心靈中留下疤痕。你這樣做好比用刀子刺向了某人的身體,然後再拔出來。其實,你隻要懂得寬容,這一切都是以避免的。”
社會是人與人組成的,誰都不可以孤立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在生活中肯定會遇到與他人之間發生不愉快的時候。我們要檢查一下自己,當我們與他人之間發生不愉快的時候,尤其是當我們感受到自己遭遇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時候,我們是否會對他人產生敵意呢?我們是否會因此而在心裏對他人懷有怨憤之心呢?
首先可以肯定地說,當我們受到了真正的不公平的待遇時,我們完全有理由怨恨他人,因為我們事實上的確受了委屈。可是,如果冷靜地想一想,當我們在怨恨他人的時候,自己從中得到了什麼呢?實際上,我們所得到的隻能是比對方更深的傷害。
忘記對他人的怨憤之心,這是一個智者的做法。如果你還沒有學會遺忘和原諒,那麼從現在開始,你就應該要求自己,甚至可以強迫自己,不要怨恨別人。
相傳古代有位老德高望重禪師,一天晚上在禪院裏散步,在寺院的高牆邊發現一把坐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牆到寺外。他把椅子搬到了一邊,憑感覺在這兒等侯。
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牆,再跳到“椅子”上,他覺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軟軟的甚至有點彈性。落地後小和尚定睛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經變成了師父,而他跳在了師父的身上,師父是用脊梁來承接他的。
小和尚頓時驚慌失措,張口結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師父並沒有厲聲責備他,隻是以平靜的語調說:“夜深天涼,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小和尚倉皇離去,這以後一段日子他誠惶誠恐等侯著師父的發落。但師父並沒有這樣做,更沒提及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
小和尚從師父的寬容中獲得啟示,他收住了心再沒有去翻牆,通過刻苦的修煉,成了寺院裏的佼佼者,若幹年後,成為這兒的長老。
無獨有偶,有位老師發現一位學生上課時常低著頭畫些什麼,有一天他走過去拿起學生的畫,發現畫中的人物正是齜牙咧嘴的自己。老師沒有發火,隻是憨憨地笑道,要學生課後再加工畫得更神似一些。而自此那位學生上課時再沒有畫畫,各門課都學得不錯,後來還成為頗有造詣的漫畫家。
寬容不僅需要“海量”,更是一種修養促成的智慧,事實上隻有那胸襟開闊的人才會自然而然地運用寬容;反之,長老若搬去椅子對小和尚“殺一儆百”也沒什麼說不過的,小和尚可能從此收斂但絕不會真正反省,也就沒以後的故事。同樣,老師對學生的惡作劇通常是大發雷霆繼而是狠狠批評,但也因為方式太“通常”了,就很難取得“不通常”的效果。
學會寬容,意味著我們不會再為他人的錯誤而懲罰自己。氣憤和悲傷是追隨心胸狹窄的影子。生氣的根源往往是別人做事侵犯、傷害了自己的利益和自尊心等,於是勃然作色,怒從心起。此種生理反應無疑是在懲罰自己,而且是為他人的錯誤,實在不值!
學會寬容,意味著我們不會再心存芥蒂,從而擁有一份瀟灑的風采。人類的曆史進程中,黨同伐異的事不勝枚舉。其實質源於人的自高自大的狹隘心理,總以為自己比別人強,對與自己不同的見解、行為排斥、貶低,甚至明槍暗箭,自己也弄得神經緊張,終日心事重重。要知道,寬容地與人相處,也要寬容地接受各種思想意識。想要將自己的思想強迫推銷給別人,去改變別人,隻會給自己帶來煩惱。要培養自己活得自在、也讓他人活得舒暢的涵養。
學會寬容,意味著我們不會再患得患失。寬容,首先包括對自己的寬容。隻有對自己寬容的人,才可能對別人也寬容。人的煩惱一半源於自己,即所謂畫地為牢,作繭自縛。芸芸眾生,各有所長,各有所短。爭強好勝超過一定限度,往往受身外之物所累,失去做人的樂趣。承認自己在某些方麵不行,才能揚長避短,才能心平氣和地工作與生活。
最重要的一點,當我們寬容的時候,我們要知道,我們並不是給那些曾經傷害我們的人帶來好處,而是給我們自己的心靈增加自由。
我們如何才能學會寬容他人呢?
(1)。摒除私欲,不圖私利
為了求生存,人們難免有私心或私欲。完全沒有私心的境界,隻有聖人才能達到,一般人是無法企及的。但我們在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事物時,千萬不能使自己成為私心、私利或私欲的奴隸。一事當前,私欲太重的人最後總是自食惡果。
(2)。換位思考,理解體諒
俗語說,“千人千麵”,而人心的差異和特點,則又勝過人的麵孔的差異。所以凡事要尊重別人,不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要求他人。應該多為他人著想,凡事忍讓,尊重他人的存在價值,彼此和睦相處。唯有如此,個人的智慧、潛能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交際範圍才會越來越廣。
(3)。存心仁厚,博愛互助
當今社會,看到他人遭遇不順後幸災樂禍的人多,真心誠意幫助別人的人少。其實,世間不僅人人需要幫助,人性中也有幫助別人的天性。要善結人緣,就要無私、平和地對待一切人和事物,常懷有一顆惻隱之心,互相尊重,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如此你的愛心和惻隱之心,就會像星星之火一般,在人世間播撒開來。
平心靜氣對待傷害
人生在世,難免會受到別人的誤解甚至傷害,如果你能用寬廣博大的心胸,去容納人生的種種誤解,相信你會充滿幸福和快樂,相信世界將更加美好。
在印度一個寺廟裏,住著一個修行很深的禪師,他叫若是,無論別人怎樣評價他,他都隻是淡淡地說一句:“是這樣嗎?”
在若是禪師所住的寺廟附近,有一個很小的村莊,村口有一對老年夫婦開了一家食品店,家裏有一個漂亮的女兒。無意間,夫婦倆居然發現女兒的肚子無緣無故地大了起來。這種見不得人的事,使得他們震怒異常!在他們的一再逼問下,女兒吞吞吐吐地說:“是……是若是禪師。”
這對夫婦怒不可遏地去找若是理論,指責他是一隻披著羊皮的狼,禽獸不如等。總之,說了很多難以入耳的話。
若是不置可否,隻若無其事地答道:“是這樣嗎?”
等女兒生下孩子後,這對夫婦把孩子送給了若是。此時,若是禪師已名譽掃地,當他向寺廟周圍的居民請求嬰兒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時,不免會橫遭白眼,或是被人冷嘲熱諷,但他並不在意,處之泰然,隻是非常細心地照顧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