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隔一年後,這位沒有結婚的媽媽,終於不忍心再欺瞞下去了,她老老實實地向父母吐露孩子與若是禪師沒有一點關係,孩子的親生父親是住在村子裏的一位青年。
這對夫婦立即將女兒帶到若是禪師那裏,誠摯地說:“對不起,這是一個誤會。孩子和您沒有任何關係,我們向您道歉,希望您能原諒,現在我們就將孩子帶回去。”
若是禪師仍是淡然如水,隻是在交回孩子的時候,他輕聲說道:“是這樣嗎?”他平靜的樣子,仿佛不曾發生過什麼事情。
我們不是聖賢先哲,我們生活在滾滾紅塵之中,我們隻是凡夫俗子。既然我們是凡人,總難免遭遇別人誤解。任何時候,誤解總是令人不快的。
彼得是一個幼年喪父,和母親相依為命的小男孩,他不僅生活的十分艱苦,而且還常常遭到別人的議論,說他是個沒有爸爸的孩子,為此他經常遭到別人的欺負。對彼得來說,這樣的日子是那麼的難熬,不堪回首。
時光荏苒,彼得慢慢地長大了,到了該上學的年齡。可就在彼得即將入學的前幾天,他看見媽媽在偷偷地流眼淚,當時彼得並沒有在意。直到有一天,當小彼得醒來時發現不在自己的家裏,而是在一輛車上。頓時,彼得驚恐萬分。
這時,一對中年夫婦對小彼得說:“別怕,你的母親把你托付給我們照看,以後就由我們來照顧你了……”彼得明白了,原來媽媽把自己送人了,他十分不情願,他想回家,但卻不知該往哪走。
後來,在那對中年夫婦的安排下,彼得進入了一所私立小學。每當看到同學的父母對他們千叮萬囑、萬般嗬護時,彼得都會難受地想為什麼媽媽拋棄了我呢?我恨媽媽,恨她這麼狠心地把我拋棄了。
為了徹底地忘記那個狠心的女人,忘記心裏的難過,彼得天天都讓自己非常忙碌。彼得知道每年聖誕節的時候,媽媽都會來看望他,但無論媽媽哭得多麼傷心,彼得始終躲著不肯見她。
過了幾年,彼得長大一點了,他沒有以前那麼難過了。他想今年聖誕節的時候,當媽媽再來的時候,把事情說清楚,問問她為什麼狠心地拋棄自己。
可是,到了聖誕節媽媽卻沒有來,臨近午夜的時候有人敲門,彼得以為是媽媽來了,卻聽到了母親遭遇車禍的消息,正在醫院接受搶救。
彼得一下慌了神兒,拚命地跑向醫院,當他到達醫院時,媽媽已經奄奄一息,她流著眼淚,嘴角顫抖著告訴彼得,當年家裏實在是太窮了,拿不出錢供他上學,隻能將他送給有錢人家撫養。
彼得的內心像針紮了一樣,他恨自己當初的無知,後悔不能體會媽媽的艱辛。他想感謝媽媽對他的付出,但媽媽卻永遠地閉上了眼睛,遺憾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從此,彼得隻能在心中永遠懷念著媽媽的恩情了……
被遺棄的孤兒,因不能體諒媽媽的苦衷,在紛紛攘攘的世界中孤寂而痛苦,他的傷口無法愈合,像深淵一般黑暗。但當他真正體會到媽媽愛的偉大後,他寬恕了媽媽,怨恨的心情得到了釋放,母愛在郡一個瞬間在他的心中永恒。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事已高的國王,他決定不久後就將王位傳給三個王子中的一個。可是,該把王位傳給誰呢?國王遲遲拿不定主意。
一天,國王把三個兒子叫到跟前說:“你們三個都要到外麵去遊曆一年,一年後回來告訴我你們在這一年內所做過的最高尚的事情。我會把王位傳給那個真正做過高尚事情的人,你們去吧。”
一年後,三個王子回到了國王跟前。國王問:“在這一年裏,你們在外麵做過的最高尚的事情是什麼?”
大王子上前一步,驕傲地說:“我在遊曆期間,曾經遇到一個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托我把他的一袋金幣交給他住在另一個鎮上的兒子,當我遊曆到那個鎮上時,我把金幣原封不動地交給了他的兒子。”
國王點點頭,捋著胡子說:“你做得很對,但誠實是你做人應有的品德,不能稱得上是高尚的事情。”
接著,二王子自信地說:“我旅行到一個村莊,剛好碰上一夥強盜打劫,我衝上去幫村民們趕走了強盜,保護了他們的財產。”
國王又點了點頭,笑著說:“你做得很好,但救人是一個人本來的責任,還稱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這時,國王見三王子站在那遲遲不說話,便問道“那你呢?你在外麵做過的最高尚的事情是什麼?給父王說來聽聽如何?”
三王子遲疑地說:“在旅途中,我遇到了一個千方百計地想陷害我的小偷。有好幾次,我差點就死在他的手上,我恨死他了。一個夜晚,我獨自騎馬走在懸崖邊,居然發現那個小偷正睡在一棵大樹下,我隻要輕輕地一推,他就掉下懸崖摔死了。但我沒有這樣做,而是叫醒了他,告訴他睡在那裏很危險,並勸告他繼續趕路。”
國王點了點頭,繼續問道:“那麼,後來呢?後來怎麼樣了?”
“後來,當我下馬準備過一條河時,一隻老虎突然從旁邊的樹林裏竄出來,撲向我,正在我絕望時,那個小偷從後麵趕過來,他一刀就結果了老虎的命。我問他為什麼要救我的命,他說:‘是你救我在先,你的仁愛化解了我的仇恨。’這……這實在是不算做了什麼大事。”三王子低著頭說道。
“不,孩子,能幫助自己的仇人,才是一件高尚而神聖的事情。”國王站起來,走到三王子身邊嚴肅地說,“孩子,從今天起,我就把王位傳給你。”
古人曾說“冤家宜解不宜結”,因此,不要長久地仇視他人,要懂得用寬容的心,去看待仇視自己的人,甚至幫助對方走出困境,讓他也能早日忘掉仇恨,這樣的人才是高尚的人。
非常時期更要容人之過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職場中,隻要我們寬容下屬過錯,激勵他改過自新,他會迸發出無限的創造力。一心一意為企業、為社會拚搏努力,作出自己的貢獻。
當事業處在最關鍵、最需要用人的時候,領導者必須容忍下屬所犯的小錯誤。
喬治?史密斯?巴頓是一位舉世聞名的美國傳奇將軍,他卻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一些人對他的容忍上。這不是開玩笑,而是他說出了自己的心裏話。
巴頓是個個性剛強、脾氣暴躁的人,他的行為常常超出了人們的想象。1944年8月,盟軍雖已在諾曼底成功登陸兩個月,但卻被德軍圍困在諾曼底的“灌木籬牆”地區而動彈不得,此時,巴頓帶領其第三集團軍一舉突破了死氣沉沉的膠著狀態,揮師圍攻了布勒斯特,並占領了盧瓦河上的勒芒市,打破了別人未能打破的“灌木籬牆”。這時立了頭等功的巴頓成了人們心目中的英雄,但是,他的個性卻不時地考驗著上司的容忍性。
在戰爭中,他屢次與上司的意見相左,甚至發生拍桌子的事。他的上司從戰爭利益出發,不得不原諒他,容忍他,因為隻要巴頓能打勝仗,被他頂撞也就算不了什麼了。在一次突破萊茵河的戰役中,巴頓為了加速進攻步伐,競不惜一切代價、不擇手段地搞油料。他授意其部下冒充兄弟部隊到友鄰那裏冒領油料,甚至采取偷竊、搶劫的手段把友鄰的油料搞到自己手裏,作為集團軍司令,他競自己開著僅剩最後一點汽油的吉普車到上司那裏強行要加滿油箱。
他的這些越軌行為無疑使他的上司大為惱火,但是他們考慮戰爭和益,隻能容忍著,不對他過多地譴責,正是這容忍,讓巴頓不受幹擾地取得萊茵河戰役的勝利,一舉率先突破了德軍防線,從而為美國陸軍爭了光,上司特別高興。等到戰爭結束後,巴頓的上司才提出他的某些行為有失檢點。
戰爭中,巴頓將軍曾和摩洛哥及法國投降德國的維希政權的人頻繁交往,這可是政治問題啊,華盛頓的高層首腦很氣憤,但是沒有處分他,更沒有把他從前線調遣回來,這些政治家們知道巴頓是一張厲害的牌,戰爭的勝利離不開他,所以他們容忍著,對他的行為裝作不知道。
有一次,在盟軍完全占領德國後,巴頓將軍參加了盟軍的閱兵式,蘇聯將領出於對這位美國名將的尊重與欽佩,派聯絡軍官和一名翻譯來邀請他參加他們舉行的宴會,巴頓對來人發起脾氣,大聲吼道:“你們去告訴那個俄國狗雜種,根據他們在這裏的表現,我把他們當成仇敵,我寧願砍掉腦袋,也不同我的敵人在一起喝酒!”
他的話把身邊的翻譯震住了,不知怎麼翻譯好,而巴頓卻命令他必須一字不落地給翻譯出來。這幾乎釀成了一次非常不愉快的外交事件,因為當時美蘇均為同盟國的主力,為了消滅法西斯,羅斯福、斯大林、丘古爾費了很多的努力才結成同盟,可是羅斯福還是容忍住了,他向蘇聯領導人解釋,說巴頓以頂撞上司為樂趣,但他對法西斯的仇恨是強烈的,所以可以保證,他在戰爭中會發揮重要作用。
還有一次,他竟動手打了兩名士兵,這一次惹怒了一些國會議員,他差點受到軍事審判,他的上司艾森豪威爾庇護了他,他也更多地想到戰爭的需要,他才免於了被追究。
巴頓直到後來,他的成功被人們廣泛宣傳和鼓吹的時候,他才道出了自己的心裏話,他如果不是一次次被上司容忍著,他不會有今天,他早已沒有率兵打仗的資格。當然,上司的容忍是針對戰爭的需要,並對巴頓的軍事才能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的,否則,容忍隻會是姑息、慫恿,必影響戰爭的勝利。
可以說,有器量就是智慧的一種表現。感情用事,常常是不會有好結果的。器量大一點,做一些合理的、適當的、理智的讓步,必將有助於矛盾的消除和事情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