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時期,前秦苻堅手下的重臣王猛曾率大軍前去與前燕作戰。開戰前,徐成違背了軍令,依法當斬。因徐成是鄧羌的部下,所以鄧羌出來說情,遭到王猛拒絕。鄧羌一氣之下反目為仇,要興兵謀反,殺掉王猛。
王猛問他為什麼要謀反,鄧羌說:“我們一起出來與前燕作戰,有人在內部自相殘殺,所以我要除掉這個奸賊。”王猛考慮到大敵當前,以大局為重,便容忍了鄧羌這種犯上作亂的行為。不僅赦免了徐成,而且為了團結鄧羌,還故意說了些恭維他的話:“我並非真的要殺徐成,隻是試試將軍。將軍對自己的部下如此講義氣,何況對國家呢!這樣,我就不怕前燕的軍隊了。”
其後,戰爭進行到白熱化的階段,王猛要調動鄧羌的軍隊前去應敵。在這關鍵時刻,鄧羌卻向他提出打敗燕軍後要讓他出任司隸校尉的無理要求。
王猛很為難,回答說:“這不是我可以決定得了的。”王猛說的是要情,可是鄧羌竟然拉著自己的一派人按兵不動,並以此相要挾。王猛再次從全局出發容忍了鄧羌,親自向鄧羌賠禮道歉,答應了他的無理要求。鄧羌這才帶著人馬出戰,一舉殲滅了前燕的軍隊。
後人評論此事說:“鄧羌請郡將以撓法,徇私也;勒兵欲攻王猛,無上也;臨戰豫求司隸,邀君也。有此三者,罪奠大焉!猛能容其所短,收其所長,若馴猛虎、馭悍馬,以成大功。”
這段評論非常中肯,深刻說明了王猛在關鍵時刻能夠“容其所短”而“收其所長”。
假如王猛隻是就事論事,一怒之下殺了鄧羌,當然在道理上講也是站得住的,但是如果從全局利弊長短的角度來考慮,就不如“姑且容忍”更高明了。也正因如此,在大敵當前的嚴峻時刻,王猛維護了自己內部的團結、統一,才順利地完成了徹底消滅前燕、俘虜前燕君主慕容的大業。
“宰相肚裏能撐船”,“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些都是告誡人們,非大器量、大胸懷者不能成大事。與人共事,從大局出發,忍受不滿,把矛盾暫時懸掛起來,有意見、有看法等把事情幹成後再理論,而為一時之氣大動肝火,會影響事業的成敗。別人發生錯誤,要分析是無意還是故意,其後果是有損利益還是不值一提,對犯錯誤的人,有時不作及時處分反而於事於人都有利。
做人大度方顯英雄本色
不能容人缺點,這是人類的個弱點。生活中的我們總是善於接納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對於別人的短處、缺點與錯誤,我們很少能夠表現出耐性。做人大度是一種風範,在本該懲罰別人的時候選擇饒恕更是一種境界。因為他不但給了別人機會。也取得了別人的信任和尊敬。古語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應該有容人之短的氣量。
春秋時期,楚莊王和群臣在宴席上共飲。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籌交錯,直到天色已晚仍未盡興。楚王命令點燭夜宴,並特地叫自己的愛妃向文臣武將們敬酒。
忽然一陣風吹過,把蠟燭都吹滅了。一位官員以酒壯膽調戲了楚莊王的愛妃,妃子情急之中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纓帶,並回到楚莊王麵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找出剛才對自己欲行不軌之人。
令人意外的是,他卻並沒有讓人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今日,諸位一定要盡歡暢飲。為了讓大家更加盡興,請諸位都把帽纓扔掉。楚莊王這樣說,大家都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
席散回宮,愛妃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楚莊王說:“此次君臣宴飲,旨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係。酒後失態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任,加以責罰,豈不大煞風景?”
若幹年後,楚莊王要討伐鄭國。一名戰將主動率領部下先行開路,所到之處拚力死戰,大敗敵軍,直殺到鄭國國都。
戰後楚莊王論功行賞,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賞賜,並主動承認了七年前宴會上對楚王愛妃無禮之人就是他,今日之舉就是為報楚莊王七年前不究之恩。
《菜根譚》中教人處世的智慧之一便是寬容他人,隻有容人之短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寬容他人的過錯,就會贏得朋友,贏得他人的尊敬。“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隱私,不念人舊惡,二者可以養德,亦可以遠害。”人無完人,即便是聖人也難免會犯錯,何況凡人乎?所以當對方做錯了一些小事,不必斤斤計較。動輒責罵訓斥,隻會把你們之間的關係弄僵。相反,要盡量寬待對方。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有一個列兵,他大聲喊叫:“消滅那個該死的對手。”可是他馬上懊惱地發現自己所冒犯的人是潘興上將。當這個列兵結結巴巴地道歉時,潘興上將輕輕拍拍他的後背說道:“沒關係,孩子。”
上將沒有因為列兵的冒犯而大發雷霆,對他進行懲罰,而是原諒了他,他的大度讓人佩服。像上將這樣容人之短的人還有很多,藺相如位尊眾臣之上,廉頗不服,屢次侮辱之,但他仍以國家利益為上,以社稷為重,處處忍讓,是度量大也。三國時期的蔣琬,身為尚書令,找一個部下談話,那人不理他,他不計較。有下屬在背後說他的壞話,認為他辦事不行,不如前人。有人向他告發,他也毫不介意,還說他說得對,我確實不如前人。像藺相如和蔣琬這樣的人,能夠寬容別人,不計較個人恩怨,把主要精力放在事業上,最終取得了成功,也受到了人們的敬仰。
孔子曾經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說水太幹淨,魚兒不能生活,對人的要求太高就不會有朋友了。所以,做人要盡量能容人之短,隻有這樣,才能贏得他人的尊敬,贏得更多的朋友。
範仲淹曾任吏部員外郎,當時,宰相呂夷簡執政,朝中的官員多出自他的門下。範仲淹上奏了一個《百官圖》,按著次序指明那些被提拔的人與宰相的關係。並建議:任免近臣,凡超越常規的,不應該完全交給宰相去處理。這樣做,呂夷簡非常不高興,便找了個機會把範仲淹貶為了饒州知府。
康定元年,西夏王李元昊率兵入侵,範仲淹被任命為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負責防禦西夏軍務。這時,仁宗下諭讓範仲淹不要再糾纏和呂夷簡過去不愉快的事。範仲淹回答說:“臣向論矗國家事,於夷簡無憾也。”他的意思是,我過去議論的都是關於國家的大事,對夷簡本人並沒有什麼怨恨。呂夷簡聽說後,深感愧疚,連連說:“範公胸襟,勝我百倍!”
有些人心胸狹窄,總喜歡揪著別人的“小辮子”不放,得理就不饒人,他們永遠不會招人喜歡。美國眾議院著名發言人薩姆-雷伯說:“如果你想與人融合相處,那就多多原諒別人的缺點吧。”你包容別人的缺點,別人才能同樣對你。
古人雲: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是一種寬恕,也是一種博大的胸懷。與人相處時,多看到對方的優點,盡量包容對方的缺點,才能夠在人際交往中遊刃有餘,贏得人心。
給人留餘地,為己拓道路
留餘地,其實包含兩方麵的意思,給別人留餘地,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也不要把別人推向絕路,不可逼人於死地,否則對方會作出極端的反抗,對彼此都沒有好處。另一方麵,給自己留餘地,讓自己行不至於絕處,言不至於極端,有進有退,以便以後可以機動靈活地處理事務,解決複雜多變的問題。
凡事都不能把別人往死裏逼,要給人留有餘地,這是人的一種豁達,也是一種生存的大智慧。人生一世,千萬不要使自己的思維和言行沿著某一固定的方向發展,直到極端,而應在發展過程中冷靜地認識、判斷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情,以便能有足夠的回旋餘地來采取機動的應對措施。
宋朝時,有一位精通《易經》的大哲學家邵康節,與當時的著名理學家程顥、程頤是表兄弟,和蘇東坡也有往來。但二程和蘇東坡一向不和。
在邵康節病重的時候,二程兄弟在病榻前照顧。這時外麵有人來探病,程氏兄弟問明來的人是蘇東坡後,就吩咐下去,不要讓蘇東坡進來。
躺在床上的邵康節,此時已經不能再說話了,他就舉起雙手,比成一個缺口的樣子。程氏兄弟有點納悶,不明白他這個手勢是什麼意思。
不久,邵康節喘過一口氣來,說:“把眼前的路留寬一點兒,好讓後來的人走。”說完,他就咽氣了。
邵康節的話很有道理,因為事物是複雜多變的,任何人都不能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來判定事情的最終結果。人的一生,更是浮沉不定,常常難以自料。
不給別人留餘地,就等於伸手打別人耳光的同時,也在打自己的耳光。人生就是這樣,不讓別人為難,就是不讓自己為難,讓別人活得輕鬆,就是讓自己活得自在,這就是留餘地的妙處。
給別人留有餘地,他一定會感激你,協助你,這也就等於給了自己一次成功的機會。要培養自己的這種美德,切記以下“四絕”:權力不可使絕;金錢不可用絕;言語不可說絕;事情不可做絕。
放別人一條生路,讓他有個台階下,為他留點麵子和立足之地。人海茫茫,但卻常“後會有期”,你今天勢強不留任何餘地,等到他日二人狹路相逢,如果那時他勢旺你勢弱,你就有可能吃虧,所以任何時候做事情都要留三分餘地。
一個具備寬宥能力的人,也必然具有大胸襟、大器量,這樣的人才更容易得到別人幫助,才更容易成功。
人的器量有大有小,有智有愚,命運也千差萬別。比如家庭富裕的人,器量大就添財進福,器量小就招災惹禍;地位高貴的人,器量大就受人擁戴,器量小就眾叛親離;聰明的人,器量大就事業有成,器量小就惹禍上身;愚蠢的人,器量大就身心安泰,器量小就禍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