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1 / 3)

居上位者特別需要寬宥的大器量,律法不外人情,但看你怎麼解釋:法外開恩常能為自己招來死忠之士。

秦穆公的遭遇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春秋時代中葉,秦國與晉國在中原地區相互爭霸。數十年間,雙雄幹戈不斷,互有勝負。

有一年,秦穆公和晉惠公各自親率大軍,在韓原地方交戰,結果晉國打了敗仗,惠公急忙棄了軍士器械,倉皇逃命,卻不料坐騎陷足於泥濘之中,不能行走。穆公及麾下將士見狀,飛也似的追趕上去,想要擒擄惠公。

可是還沒追上,晉國的軍隊就重重地包圍了過來,反而把秦穆公給困住了。晉軍見機發動猛烈的攻勢,並把秦軍阻擋在外圍,切斷救援。眼看穆公就快被晉軍擊殺了,秦軍卻是一籌莫展。

就在生死存亡之際,秦國陣中衝出一小支隊伍,向晉軍直撞了過去。隻見他們個個奮不顧身,拚死衝鋒,終於把晉軍的包圍網突破了一個缺口,救出了穆公。其他秦軍見機不可失,趁此如虹氣勢,乘勝追擊,殺得晉國潰不成軍,反而將晉惠公給俘虜了。

原來在開戰之前,秦穆公有一匹很好的馬逃脫,跑到岐山附近。當地居民不知道這匹馬的來曆,捕獲之後,便將他煮食來吃。當時一起分享這匹好馬的,一共有三百多人。負責馬政的官吏追蹤這匹好馬的下落,發現是被岐山的居民吃掉的。於是把吃過馬肉的三百多人全都捉了起來,送到朝廷,交付有司治罪。穆公知道這件事後,便說:“仁人君子,不可為了牲畜的事情,卻殺害了人的性命。我曾經聽說,吃了好馬的肉,一定要飲酒,否則有傷身體。“便命人將他們放回,並各賜一瓶酒,赦免他們偷吃馬的罪責。

這三百多人原以為會獲罪受懲,沒想到穆公竟不加追究,非但赦免了他們,還多加體恤,賜予美酒。眾人無不喜出望外,感懷穆公恩德,當聽說秦國要去攻打晉國的時候,便一同投身軍旅,為國效命。後來在戰場上,正遭逢穆公危急窘迫,生死一線的危急關頭,三百多條好漢便奮勇突圍,死力救駕,以報其赦罪之德。

沒想到,正由於這三百多人的奮戰,穆公撿回了一條命,也讓秦國生擒了晉君,大獲全勝。

我們無法去估算一次寬宥能帶來多少回報,也無法預測對方會不會回報,但可以肯定的是,寬宥所帶來的人際方麵的正麵效應比負麵效應大,而這也是人類社會維持平衡的一個很重要的機製。

喬治是一個室內裝潢工廠的老板。有一次,生產線上有一個工人喝得酩酊大醉後來上班,吐得到處都是。廠裏立刻發生了騷動,一個工人跑過去拿走他的酒瓶,領班又接著把他護送出去。

喬治在外麵看到這個人昏昏沉沉地靠牆坐著,便把他扶進自己的汽車送他回家。他妻子嚇壞了,喬治再三向她表示什麼事都沒有。“不!麥克不知道,”她說,“老板不許工人在工作時喝醉酒。麥克要失業了,你看我們怎麼辦 ?”喬治當時告訴她:“我就是老板,麥克不會失業的。”

回到工廠,喬治就對麥克那一組的工人說:“今天在這裏發生的不愉快,你們要統統忘掉。麥克明天回來,請你們好好對待他。長期以來他一直是個好工人,我們最好再給他一次機會!”

麥克第二天果真上班了。他酗酒的壞習慣也從此改過來了。喬治的寬容使麥克很感動,他一直記在心上。

一年後,地區性工會總部派人到喬治的工廠協商有關本地的各種合同時,居然提出一些令人驚訝、很不切實際的要求。這時,沉默寡言、脾氣溫和的麥克立刻領頭號召大家反對。他開始努力奔走,並提醒所有的同事說:“我們從喬治先生那裏獲得的待遇向來很公平,用不著那些外來‘和尚’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就這樣,他們把那些外來的“和尚”打發走了,並且仍像往常一樣和氣地簽訂合同。

喬治用寬容贏得了工人的擁戴,取得了事業的成功。事實證明,事業越成功的人,也就越有寬容之心。

在全球最權威的商學院——哈佛大學商學院的必修課程中,有一部分專門研究非智力因素對一個人成功的影響。在這些非智力因素中,他們就極為突出寬容的價值,強調寬容是成功者的必備素質。假如你不相信這一點,不按“寬容”行事,那麼,你就永遠不可能成為一名真正的成功者。

得饒人處且饒人

誰都會有犯錯的時候,當然這也包括我們的下屬。麵對下屬的過失,由於職權上的關係,一般上司的反應總是怒氣衝衝,非得把下屬罵一個狗血淋頭不可。然而嚴苛的批評是無益的。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我們所要批評的人,不論其是否有錯,都將會執意強辯,自覺不自覺地采取防衛行動,為自己尋找合理的解釋。而一旦批評直接傷害了對方的自尊,他就會開始反擊,這樣就更不可能反躬自省、承認錯誤了。

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寬容別人就是寬容自己,給別人留下台階或退路。也就是為自己預留台階或退路。正所謂“得饒人處且饒人”,寬容、原諒能贏得犯錯者的感激,日後自然傾力相助。這樣不但不會吃虧,反而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

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食中,有一盤菜裏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隨從徒弟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

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徒弟聽到後才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

宴後高僧辭別了主人。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傅,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麼把豬肉放到素菜中?徒弟隻是要讓主人知道,處罰處罰他。”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所以我寧願把肉吃下去。”

每個人的價值觀、生活背景都不同,因此生活中出現分歧在所難免。大部分人一旦身陷鬥爭的旋渦,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來。一方麵為了麵子,一方麵為了利益,因此一得了“理。便不饒人,非逼得對方鳴金收兵或投降不可。然而,“得理不饒人”雖然讓你吹響了勝利的號角,但這卻也是下次爭鬥的前奏。因為對方雖然“戰敗”了,但為了麵子或利益他自然也要“討”回來。

縱覽古今,凡在事業上有所建樹的人,無不襟懷坦蕩,度量恢弘。放對方一條生路,給對方一個台階下,為對方留點麵子和立足之地。這樣做並不是很難,而且如果能做到,還能給自己帶來很多好處。

日本鬆下公司的創始人鬆下幸之助以其管理方法先進,被商界奉為神明。他就善於給別人留有餘地。後藤清一原是三洋公司的副董事長,慕名而來,投奔到鬆下的公司,擔任廠長。他本想大有作為,不料,由於他的失誤,一場大火將工廠燒成一片廢墟,給公司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後藤清一十分惶恐,認為這樣來不僅廠長的職務保不住,還很可能被迫究刑事責任,這輩子就完了。他知道鬆下幸之助從不姑息部下的過錯,有時為了點兒小事也會發火。但這一次讓後藤清一感到不解的是鬆下幸之助連問也不問,隻在他的報告後批示了四個字:“好好幹吧!”

鬆下幸之助的做法深深地打動了後藤清一的心,由於這次火災發生後沒有受到懲罰,他心懷愧疚,對鬆下幸之助更加忠心效命,並以加倍的工作來回報鬆下幸之助。鬆下幸之助給下屬留有了餘地,也給自己公司留下了更快發展的餘地。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偶有過失。像鬆下幸之助這樣胸襟寬闊的人,能夠不計較個人得失,還會為對方尋找恰當的“台階”,能夠讓對方不失尊嚴和麵子。俗語說:“量小失眾友,度大集群朋。

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滿臉怒氣,要殺為他養馬的人,旁人沒有一個敢替養馬人說話的。這時,長孫皇後走過來,她見皇上的臉色不好,知道又有了不愉快的事,於是柔聲問道:“皇上在為什麼事生氣呢?”

李世民告訴她說:“我的那匹最心愛的馬好端端的突然死去,一定是養馬人不負責任,讓馬吃了什麼東西。你知道這匹馬跟著我南征北伐,立下赫赫戰功。現在無病而死,叫我怎麼不傷心呢?因此,我一定要殺死這個養馬人,看誰以後還敢不負責任!”

長孫皇後很不滿意李世民的做法,想說幾句好話救下養馬人,可是握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上正在氣頭上,恐怕幫不了這個忙了。她突然想起曆史上發生過類似的事,不妨講給皇上聽聽,也許能讓他回心轉意。

“陛下,你聽說過齊景公殺養馬人的故事嗎?”長孫皇後的第一句話就把李世民的注意力拉過來了,他饒有興趣地聽著皇後說下去,“齊景公的一匹馬死了,要殺養馬人。有個叫晏嬰的臣子站出來說,養馬人有三條罪狀。齊景公催著晏嬰快說哪三條,晏嬰說:‘第一條罪,養馬人失職,沒有養好馬而被殺;第二條罪,養馬人使國君因馬死而殺人,全國的老百姓知道了,必然會埋怨國君把馬看得比人還重要,這會損害國君的聲譽;第三條罪,諸侯知道了這個消息,必然會看不起齊國,降低齊國的威信。齊景公一聽,殺個養馬人會帶來那麼多的麻煩事,那不殺就是了。”

李世民聽到這裏,知道皇後是在借說故事批評自己,想想也確有道理,於是改變了主意,釋放了那個養馬人,仍讓他為自己養馬。

自此以後,養馬人更盡心盡職喂馬,再沒有發生過差錯。

人有寬闊的胸襟;恢弘的度量,才能贏得友誼,增進團結。也隻有胸懷寬廣的人,才能解人之難,使人樂於信任親近。而胸襟狹窄者則會嫉人之才,妒人之能,諷人之缺,譏人之誤,因而在他周圍便會產生一種無形的排擠力量,使人對之避而遠之。

怎樣才能造就博大的胸懷呢?古人雲:“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山高萬仞無欲則剛。”我們應該做到“有容”、“無欲”,像大海那樣笑納百川,像高山那樣巍巍矗立,剛正不阿。當然,度量的鍛煉,並非一日之功,還要靠長期的修養。

法國著名詩人雨果認為:“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是人的胸懷。”做個肯理解、容納他人優點和缺點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那些對人吹毛求疵,沒完沒了地批評、說教的人,是不會擁有親密的朋友的,也不會受到別人的擁戴。

而一位作家則對於如何做到得饒人處且饒人,進行了詳細的描述:

“對於人類的天生性情,比如恐懼、弱點、希望等,都要表示同情。”

“對於任何事情,都要設身處地地思考。在考慮事情的時候,要考慮到他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