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1 / 3)

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那些隻選擇不放棄、隻知進不知退、固執不放手的人,難逃好高騖遠的嫌疑。以退為進,能夠蓄勢待發,路才走的更遠,事情才辦得更好。以退為進,由高到低,這不僅是自我表現的一種藝術,也是生存競爭的一種策略。有時候,不刻意地追求反而有所得,追求得太迫切、太執著反而隻能徒增煩惱。所以我們要懂得以退為進,有舍才有得的道理。

以退為進,有舍才有得

生活本身就充滿矛盾,是辨證的,有時候,我們需要信心滿懷地向前躍進,而有時候,需要以退為進。所以,就要求我們要選擇割舍並學會放棄,卸下不必要的負擔,退出沒必要走的彎路。我們不要隻鍛煉某方麵的能力,而要學會平衡,讓各方麵平衡發展。獨輪車固然是雜技演員的拿手好戲,但是真正要開展長遠的征途,還是四個輪子比較穩妥。

因此,給自己一條退路就等於給自己開辟了一條前進的路,一意孤行隻會剛愎自用,那隻能會回天無術,悔時已晚,從而為自己或為別人留下遺憾。

人生中的進退道理可能都盡是如此吧。

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青年向一個富翁請教成功之道。富翁拿了3塊大小不等的西瓜放在青年麵前:“如果每塊西瓜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你選哪塊?”“當然是最大的那塊!”青年毫不猶豫地回答。富翁笑了笑,說:“那好,請吧!”富翁把最大的那塊西瓜遞給青年,而自己吃起了最小的那塊。很快富翁就吃完了,隨後拿起桌上的最後一塊西瓜得意地在青年眼前晃了晃,大口吃了起來。

青年馬上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吃的瓜雖然不比青年的瓜大,卻比青年吃得多。如果每塊代表一定程度的利益,那麼富翁占的利益自然比青年多。

看完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想呢?是不是頗為富翁的智謀所佩服。想來,富翁之所以成為富翁,就是有著不同常人的頭腦。他們都是選擇了放棄眼前利益,而獲得是比眼前利益要大許多倍的東西。

在實際生活中,“以退為進”的智慧是不可缺少的。通過諸如“退一步海闊天空”之類的哲語,無不體現出了一種大智慧。戰國時田忌同齊王賽馬,田忌一開始就以劣馬出賽,齊王認為這是田忌屢戰屢敗,破罐破摔的表現,他盲目驕傲,仍按上馬、中馬、劣馬的老套路出馬,齊王勝了第一場,卻連輸了二場。這個故事最生動地展現了“以退為進”策略的智慧。這就是暫時的勝利容易蒙蔽人的眼睛,使人對即將到來的危險渾然不覺,從而失去了彌補挽救的最佳時機。

在駕車或乘車的時候,細心的人們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當裝載重物的汽車爬坡爬得氣喘籲籲時,司機總是減擋,而不是加擋。為什麼?那是因為退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進。

從“汽車爬坡減擋”這一現象聯想到我們的現實生活當中,也會讓人有所啟發。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不會一帆風順、暢通無阻的,難免會碰到這樣或者那樣的挫折與困難。古人雲“欲速則不達”。意思就是說在遭遇挫折和困難時,如果我們一味地強求速度,追求結果,在工作過程中不講究方式方法,就會適得其反,並撞得頭破血流,而且還不會達到預期目的。就像裝載重物的汽車爬坡一樣,如果駕駛汽車的人采取隻進擋不退擋的方式,發動機就會熄火,汽車失去前進動力,就會有連人帶車一起滑下坡底的危險。

因此,在生活當中我們不妨借鑒“汽車減擋爬坡”這樣的做法,要學會以退為進,三思而後行。遇到困難和挫折,一定不要急於求成,要沉著應對,多換幾個角度想問題和找辦法,困難與挫折當中的你就會絕處逢生,就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發現。

很多人之所以放不下麵子和架子,是因為害怕褪掉那一層看似光鮮的外衣之後會被人嘲笑。在社會上也是一樣,暫時的退卻,無疑會招來非議或嘲笑,而那些固執的人的麵子容不得半點嘲笑,隻有一味地勉強硬撐下去。殊不知,暫時退卻,養精蓄銳,等待時機,這樣的退後再進會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有力,在某些時候,退一步路更寬。

一位留美計算機博士學成後在美國找工作。有個嚇人的博士頭銜,求職的標準當然不能低。結果,他連連碰壁,好多家公司都沒錄用他。想來想去,他決定收起所有的學位證明,以一種“最低身份”去求職。

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錄用為程序輸入員。這對他來說簡直是高射炮打麻雀,但他仍然幹得認認真真,一點兒也不馬虎。不久,老板發現他能看出程序中的錯誤,不是一般的程序輸入員可比的。這時他才亮出了學士證,老板給他換了個與大學畢業生相稱的工作。

過了一段時間,老板發現他時常提出一些獨到的有價值的淨是,遠比一般大學生要強,這時他亮出了碩士證書,老板見後又提升了他。

再過了一段時間,老板覺得他還是與別人不一樣,就對他“質詢”,此時他才拿出了博士證。這時老板對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麵的認識,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

這位博士最後的職位,也就是他最初理想的目標。然而直線進取失敗了,後退一步曲線再進,終於如願以償。

以退為進,由低到高,這既是自我表現的一種藝術,也是生存競爭的一種方略。跳高,離跳高架很近,想一下子就跳過去並不容易。後退幾步,再加大衝力,成功的希望可能更大。

辦事的時候也是這樣,你把自己擺在很高的位置上,一副趾高氣揚的樣子,誰會願意和你合作,誰又甘願給你機會?如果辦不成事情,從那高高的雲端上掉下來,豈是一個痛字了得!相反,如果一個人能夠放下架子從最底層做起,即使辦不成事情,也不至於有太大的落差感。

這個博士的辦法是聰明的,他先降低身份和架子,甚至讓別人看低自己,然後尋找機會全麵地展現自己的才華,讓別人一次又一次地對他刮目相看,他的形象慢慢變得高大。如果剛一開始就讓人覺得你多麼的了不起,對你寄予了種種厚望,可你隨後的表現讓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就會被人越來越看不起。這種反差效應值得任何人注意。人家對你的期望值越高,越容易看出你的平庸,發現你的錯誤,相反,如果人家本來並不對你抱有厚望,你的成績總會容易被發現,甚至讓人吃驚。

許多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人,不懂得這種道理,往往希望從一開始就引人注目,誇耀自己的學曆、本事、才能,即使別人相信,形成心理定勢之後,如果你工作稍有差錯或失誤,往往會被人瞧不起。試想,如果一個本科生和博士生做出了同樣的成績,人家會更看重誰呢?人家肯定會說本科生了不起。你博士的學曆高,理應本領高些,可你跟人家一樣,有什麼了不起呢?心理定勢是難以消除的。

所以,剛走上新崗位的人,不應當過早地暴露自己,當你默默無聞的時候,你會因一點成績一鳴驚人,這就是深藏不露的好處。如果交給你一項工作,你說“我保證能夠做好”就幾乎和說“我不會”一樣糟糕,甚至更糟糕。你應當說:“讓我試試看。”結果你同樣做得很好,可得到的評價就大不相同了。

俗話說:退一步路更寬。這裏所說的退是另一種方式的進。暫時退卻,養精蓄銳,以待時機,這樣的退後再進則會更快、更好、更有效、更有力。退是為了以後再進,暫時放棄某些有礙大局的目標是為了最後實現更大的成功。這退中本身已包含了進的含義,這種退更是一種進取的策略。那位留美計算機博士的求職藝術堪稱極妙,最初對理想目標追求得太迫切,反而白白增添煩惱而又不能達到目的,倒不如退而求其次,以退為進,走一條曲線成功之路。

以退為進,這種曲線方式有時比直線方式辦起事來更有效。那麼,做到“以退為進”,抓住“退”和“進”做到恰到好處是最重要的;首先“失”和“得”之間的辨證關係是重點。因為“退”並不是一味的忍讓、敗退;“進”更不能不加思索,急躁冒進。切記:退應有底線,進要有節製。至於“底線”和“節製”則因事而異,需要我們靈活地判斷和處理。總之,策略的關鍵就是抓住以退為進的最佳機會,到該出手時果斷出手,絕不能拖泥帶水。

“李代桃僵”,果斷取舍

古代兵法《三十六計》的第十一計“李代桃僵”中言:“勢必有損,損陰以益陽。”也就是說:當局勢發展必須有所損失時,要舍得局部的損失,以換取全局的勝利。

壁虎斷尾求生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壁虎斷尾,實則是李代桃僵的技能。一隻壁虎在牆壁上爬行著捕食蚊蛾,它看到一隻蛾子落在牆根上,立即爬下來,舌頭一伸,便把這隻蛾卷進了嘴裏。這時,蹲在地上的一隻小花貓看到了牆根上的壁虎,立即撲了過去。可是當小花貓碰到壁虎的一刹那,壁虎一下子就爬走逃脫了,隻留下一條還在擺動的尾巴,給小花貓叼了去。

原來,壁虎會利用分身的技能來保存自己的生命。它的尾巴很容易斷,敵手捕捉它的時候,隻要一碰著它,尾巴就會自動斷掉,滾到一邊並不停地擺動,吸引敵手撲向斷了的尾巴,而壁虎則趁機逃跑。壁虎主動斷尾是保護自己的一種本能方式。過不了多久,壁虎又會長出一條新的尾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