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2 / 3)

壁虎通過主動斷尾來保全自己生命的技能,為世人在競爭失利時如何保存實力、在險惡的環境中如何求生存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

在某個特定的時刻,你隻有敢於舍棄,才有機會獲得更長遠的利益。使遭受難以避免的挫折,你也要懂得取舍之間的關係,選擇最佳的“失敗”方式。

一個農夫在山裏割草,不小心被毒蛇咬傷了腳。農夫疼痛難忍,而醫院在遠處的小鎮上。“現在怎麼辦呢々如果一直拖著走,到醫院,恐怕到時毒液就會侵入全身血液了。”

考慮了一分鍾之後,農夫果斷地舉起鐮刀割斷了自己受傷的腳趾,然後忍著劇痛艱難地走到醫院。結果,農夫雖然缺少了一個腳趾,但以短暫的疼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

有一則寓言故事:

在遙遠的高山上,有一條小小的河流,它一直在尋找大海,經過了很多個村莊與森林,越過了重重的障礙之後,小河來到了一片沙漠。

當小河決定越過這片沙漠的時候,它發現它的河水漸漸消失在泥沙當中,它試了一次又一次,總是徒勞無功,它頹喪地自言自語:”也許,這就是我的命運了,我永遠也到不了傳說中那個浩瀚的大海。”

這時候,沙漠發出一陣低沉的聲音:“如果微風可以跨越我的話,那麼你小河流也是可以的。”

小河流很不服氣地回答說:“那是因為微風可以飛過沙漠,可是我卻不會飛,我是一步一步走過來的。”

“如果你堅持你原來的樣子,那麼,你永遠都無法跨越我。”沙漠用它低沉的聲音這麼說。

“那我應該怎麼辦呢?”小河流問道。

沙漠嚴肅地說:“小河流,隻要你願意放棄你現在的樣子,讓自己蒸發到微風中。微風就會帶著你飛過我,到達你的目的地。”

“放棄我現在的樣子,然後消失在微風中?不!不!那不等於是自我毀滅了嗎?”小河流無法接受這樣的概念,畢竟它從未有這樣的經驗。

“微風可以把你的水汽包含在它之中,然後飄過沙漠,到了適當的地點,它就會把這些水汽釋放出來,於是你就變成了雨水,又會形成河流,繼續向前進。”沙漠很有耐心地回答。“這是真的?那我還是原來的河流嗎?”小河流問。

沙漠回答:“不管你是一條河流或是成為看不見的水蒸汽,你內在的本質從來都是不會改變的。”

於是,小河流鼓起勇氣,投入到了微風張開的雙臂,消失在微風之中。在微風的帶領下,小河流越過了沙漠,然後又變成雨水,融入了河水……奔向它生命中永恒的歸宿。

我們的生命曆程往往也像小河流一樣,要想跨越生命中的障礙,達成某種程度的突破,往理想中的目標邁進,就必須要敢於進行果斷的取舍,隻有這樣,你才有可能找到一條生存之道,邁向未知的領域。

要做到李代桃僵,首先要有全局觀念。舍不得犧牲局部利益,就無法換取全局的主動;舍不得甲處的損失,就無法贏取乙處的勝利。就像壁虎,如果舍不得斷掉尾巴,就無法保全自己的生命。因此,明智之士,在各種各樣的競爭中總是從全局的利益出發,當局勢發展需要李代桃僵時,便毫不猶豫地予以運用。

但如何去做,無一定之規。在鬥爭中,本來是主帥造成的過失,卻常常讓某一部下代為受過,即人們所說的“替罪羊”,借以保全自身。在間諜戰中,為了核心人物的安全,常常不惜以犧牲外圍人員為代價,即所謂“丟卒保車”。在戰爭中,以局部犧牲換取全局的主動,或是以甲處的損失換取乙處的勝利,更是數不勝數。如三國赤壁之戰中,詐降曹操的黃蓋為了騙取曹操的信任,讓周瑜在大帳內當眾打五十大板;抗日戰爭中,狼牙山五壯士為了掩護群眾而主動“引火燒身”,把敵人誘上絕壁,這些都是李代桃僵的成功運用。

采用李代桃僵的戰術,關鍵是善於算賬,長於謀劃,不能簡單以勝負的場次來判斷,主要看誰能取得最後勝利。為了最後的勝利而犧牲眼前的勝利是值得的。如果謀劃失當,即便是毀了李樹也不能保住桃樹,“賠了夫人又折兵”;或是李樹本身的價值就比桃樹大,棄大而保小,舍本而逐末,這就是蠢人所為了。

舍小取大,棄輕取重

事情大小,有輕有重,是放棄西瓜揀芝麻,還是丟掉芝麻撿西瓜,這既可能涉及自身的利益,又涉及到他人及整體大局的利益。所以在這樣的取舍兩難的選擇之間,就應該掂量一下事情的分量,盡量采用舍小取大、棄輕取重的處理原則。這樣,雖然丟掉了小利,但所換取的可能就是大利或大義。

日本繩索大王島村芳雄當年到東京一家包裝材料店當店員時,薪金隻有8萬日元,還要養活母親和三個妹妹。但是他並不甘於滿足現狀,上天不負苦心人,經過三個月的努力,他設立了凡芳商會,開始繩索販賣業務。他深信,雖然他的條件比別人差,但用自己獨特的“零利潤”法則,一定可以在商界站穩腳跟。

首先,他以每根繩索五角錢大量買進,然後再以原價轉賣給東京一帶的紙袋工廠。這種零利潤的生意做了一年之後,“島村的繩索確實便宜”的名聲遠揚,成百上千的訂單從各地源源而來。

接著,島村按部就班地實施他的行動。他拿著購物收據前去客戶處訴說他賣的產品沒賺一分錢,客戶為他的誠實所感動,心甘情願將交貨價格提高為五角五分。同時,島村又去繩索生產廠,供貨的廠商一看他開給客戶的收據存根,大吃一驚,像這樣不賺錢的商人,他們第一次遇到。於是不加考慮,一口答應供貨價降為四角五分。如此一來,每條繩都可以賺一角錢,每天的利潤就有一百萬日元。

創業兩年後,島村就名滿天下,創業13年後,他每天的交貨量至少有5000萬條,其利潤實在難以計算。

我們在找人辦事中,事情應該有輕重緩急之分,有的事發生後,須馬上處理,延誤了時間就可能與預期目標相悖離,或是財產損失愈大,或是身家性命愈危。有些人際關係的處理,發生之時,立即解決,可能會火上澆油,使事態發展愈嚴重,而冷卻幾日,使當事人恢複理智以後再處理,就可能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處理事情,掌握處理的火候,對事情的成敗至關重要。

為掌握解決衝突的“火候”,有人找到了一種“百分之十法”。即事情發生後,再等10010的時間,這10%的時間,你的朋友或對方,會因說出的話,辦過的事向你道歉;這10%的時間,也使你有更清醒的頭腦,而不至於在盛怒之下失去控製。

受到別人的傷害,我們很可能暴跳如雷、怒發衝冠,與其如此,不如暫且迫使自己先冷靜下來,然後再去想應當怎樣對待,要知道,大多數人不是有意在傷害我們的。

事實上,我們永遠也無法避免受傷害,它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如此,何必憂之恨之?除此之外,要想別人不傷害你,還要時刻想到不要傷害別人,隻有這樣,才能活得輕鬆,活得愉快,也隻有這樣,你才能找到為你辦事的人。

我們要立馬做的事就是最重要最緊急的事,來不得任何拖延。做完了一件事後又可依此方法對下麵的事進行分類。那麼我們依據什麼來分清輕重緩急,設定優先順序呢?

成功人士都是以分清主次的辦法來統籌時間,把時間用在最有“生產力”的地方。麵對每天大大小小、紛繁複雜的事情,如何分清主次,把時間用在最有生產力的地方,有三個判斷標準:

(1)。我必須做什麼?這有兩層意思:是否必須做,是否必須由我做。非做不可,但並非一定要你親自做的事情,可以委派別人去做,自己隻負責督促。

(2)。什麼能給我最高回報?

應該用80%的時間做能帶來最高回報的事情,而用20%的時間做其他事情。所謂“最高回報”的事情,即是符合“目標要求”或自己會比別人幹得更高效的事情。

前些年,日本大多數企業家還把下班後加班加點的人視為最好的員工,如今卻不一定了。他們認為一個員工靠加班加點來完成工作,說明他很可能不具備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的能力,工作效率低下。社會隻承認有效勞動。因此,勤奮=效率=成績/時間勤奮已經不是時間長的代名詞,勤奮是最少的時間內完成最多的目標。

(3)。什麼能給自己最大的滿足感?

最高回報的事情,並非都能給自己最大的滿足感,均衡才有和諧滿足。因此,無論你地位如何,總需要分配時間於令人滿足和快樂的事情,惟如此,工作才是有趣的,並易保持工作的熱情。

通過以上“三層過濾”,事情的輕重緩急很清楚了,然後,以重要性優先排序(注意,人們總有不按重要性順序辦事的傾向),並堅持按這個原則去做,你將會發現,再沒有其他辦法比按重要性辦事更能有效利用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