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飛行員的耳朵(1 / 1)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德國空軍在轟炸羅馬尼亞的普尼耶什特油田時,采用了飛機大幅度俯衝到最低點才扔炸彈的技術,十分準確有效。於是,盟軍也模仿這種方法去反擊,不料飛機俯衝下去之後,就再也不能拉起來重新升空了,結果是莫名其妙地機毀人亡,損失慘重。

盟軍經過調查發現,飛機俯衝時,因為周圍氣壓迅速增加,飛行員的中耳內負壓急劇產生,導致耳鼓膜瞬間破裂,那劇痛便立即引起反射性心率過緩,致使飛行員大腦供血不足而當即喪失意識,事故便隨之發生了。

那麼,德國人為什麼不受其害呢?後來,研究人員從德軍俘虜的供詞中解開了這個謎。

原來,德國飛行員在出發執行任務前,都必須接受一次耳鼓膜穿刺手術,用以防止中耳負壓的產生,最終防止飛行事故的發生。可是,人們都知道,耳鼓膜是個特別敏感的器官,碰都碰不得的,德國人怎麼可以在上麵穿刺開孔呢?

研究人員通過進一步了解才明白,德國解剖學家在很多年以前就發現,人的耳鼓膜是由三條顱神經感覺纖維支配的。在這三條神經各自所支配區域的交彙處,有一丁點“三不管”的地方,那裏沒有任何感覺神經纖維的存在,因而也就沒有任何感覺。在這個地方施行耳鼓膜穿刺,既不疼痛,也不出血,而且三天後就會完全愈合,不會在聽覺上產生任何不良後果。德軍是在塵封的醫學文獻裏引出這個發現的。後來,盟軍也利用了這個原理,就再沒有發生過因為俯衝而機毀人亡的事故。

點評:

一個新的理論創立後,人們不一定能夠立即認識到它的重要價值。你還知道其他類似的故事嗎?

故事素材可用來說明和支持下麵的觀點:

1.科學研究成果在剛剛誕生時,它的重要價值常常未被發現。

2.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改進起著巨大的作用。

新觀念有如大海的波濤,不斷拍擊著人類意識的岩岸,它雖然進行緩慢,卻有著驚人的效果。——[英]懷德海

發明創造使人們的生活更充實,生存更輕鬆。——[挪]班生

發明的深刻影響往往在失去其新鮮感時才獲得承認。——[法]帕格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