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蘇格拉底辯正與不正(1 / 1)

古希臘大哲學家、雄辯家蘇格拉底與歐西德曾經有過如下一段辯論。

歐:我所做的事,沒有不正的。

蘇:那麼,你能舉例說明什麼是“正”,什麼是“不正”嗎?

歐:能。

蘇:虛偽是“正”還是“不正”?

歐:不正。

蘇:偷盜呢?

歐:不正。

蘇:侮辱他人呢?

歐:不正。

蘇:克敵而侮辱敵人,是“正”還是“不正”?

歐:正。

蘇:誘敵而竊敵物,是“正”還是“不正”?

歐:正。

蘇:你方才說侮辱他人和偷盜都是“不正”,現在為何又言“正”?

歐:以前是對友,現在是對敵。

蘇:假如有一將軍見其軍隊士氣低落,不能作戰,他便欺騙士兵,說:“救兵將到,勇往直前吧!”因此大獲全勝。這是“正”還是“不正”?

歐:正。

蘇:小孩生病不肯吃藥,父親騙他說:“藥味很甜。”小孩吃了,救了性命。這是“正”還是“不正”?

歐:正。

蘇:你的朋友因神經病要取刀自殺,你將他的刀偷去了。這是“正”還是“不正”?

歐:正。

蘇:你說“不正”隻可對敵,不可對友,何以現在又可以對友呢?

歐:蘇格拉底,我不能回答你了。

點評:

你會通過問話,讓對方的回答前後自相矛盾嗎?

歐西德拋開了具體環境、條件和對象、行為目的等抽象地談論,而蘇格拉底是具體地談論,從而使歐西德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又不斷地校正自相矛盾的地方。

故事素材可用來說明和支持下麵的觀點:

巧妙運用邏輯推理和判斷,通過問話可使對方陷入自相矛盾。

雄辯就是把真理變成智慧的語言向聽眾闡述的能力。——[美]愛默生

邏輯規則可以被遵守或違反,運用邏輯規則並不意味著使它們去適合,而是意味著遵守他們,按著它們行動。——[英]波普爾

完全按照邏輯方式進行思維,就好像是一把兩麵都是利刃而沒有把柄的鋼刀,會割傷使用者的手。——[印度]泰戈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