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曆233年,朝廷派威武大將軍夏雲海統帥三軍帶兵20萬渡江挺進朝奉帝國,正式援助朝奉帝國,龍騰軍的先頭部隊一分隊共三千精兵,奉城郊區與日軍加藤光泰部發生激戰,三天三夜裏麵,烏雲蔽日,昏天暗地,腐屍萬千,血流成河最終,日出軍敗退。後日出軍主帥小早川隆景率軍2萬將龍騰第一分隊包圍在文萊山。在文萊山一戰中,龍騰軍3千騎兵,抗擊了數倍於己的日出軍,一者依靠龍騰軍死戰,二來龍騰軍騎兵部隊配備了當時比較先進的火炮和戰車,龍騰軍依賴火炮優勢,同時以戰車做為工事,向敵陣不斷施射火yao助推的箭,使得日出軍始終無法逼近。後李如鬆率領的1千精騎也殺入戰團,戰鬥非常激烈。緊要關頭金甲倭將被李繼的兄弟李噓一箭射於馬下。之後龍騰大將楊元率領1千龍騰軍精騎連夜前來救援,日出軍以為大部龍騰軍趕到,率日出軍退回奉城,文萊山之戰曆時一天一夜,龍騰軍精騎死傷過半,日出軍也付出了數千傷亡代價。可謂是龍騰與日出帝國的第一次交鋒。
文萊山戰役之後李繼不敢輕進,再加上當時日出軍在奉城及其周邊地區集結了5萬多人,兵力上日出軍有絕對的優勢,龍騰軍遂退回開城修整。
後來明軍得到錯誤情報,加藤清正率領的日軍第二軍將從鹹鏡道進攻平壤,李繼便率領龍騰軍二月十六日離開開城回到了平壤。李繼的撤軍是個錯誤的決定,撤軍導致了盟軍朝奉帝國軍隊剛剛收複的幸州得而複失。李繼得到幸州失守消息後,深悔自己退兵太急。後來在京的朝奉帝國使者和龍騰帝國的言官們都批評了李繼的此次主動撤退,這也成為李繼日後被彈劾的罪狀之一。可見龍騰軍並非被日出軍“擊退”,而是主動退卻,龍騰軍的主力部隊卻並未因文萊山之敗受到很大損失。朝廷之中大臣們卻說,李如鬆部由於元氣大傷而無力南進,勸馮神宗宣李繼回國。事實上李如鬆不能南進的主要原因是兵力不足,此時龍騰軍在周邊隻有3萬多人,幾乎沒有可能拿下為5萬多日出帝國軍據守的奉城。
後來李繼的斥候探知日出軍的軍糧大都存放在龍山大倉後,李繼密令第一分隊和李噓率領一支敢死隊深夜奇襲了龍山大倉。龍山大倉本為朝奉的國倉,積貯了朝奉帝國數十年的糧食,奉城被日出軍占領後,龍山大倉就成為奉城數萬日出軍的軍糧庫,後來日處軍運來的糧食都存於此地。龍騰軍敢死隊到達龍山後,把火箭射向糧倉,十三座大倉,數十萬石糧食,一夜間被燒的幹幹淨淨。。軍糧一失,朝奉半島的日出軍全線被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戰事的勝利天平一度的偏向了龍騰帝國.
八月初日出軍集結兵力再次展開進攻,日出大軍的攻勢起初還是比較順利的。左路軍連克泗川、南海、光州,最後進攻南原。龍騰大軍副總兵楊元率領3千龍騰軍和3千餘朝奉軍鎮守南原,堅守數日後最終還是被日出軍攻破,守城將士絕大部分陣亡。攻破南原後,付出很大傷亡代價的日出軍屠城一日。這時駐全州的龍騰大將陳愚忠因南原失陷立即撤退,這樣加藤清正的右路軍便兵不血刃的拿下了全州。之後日廚軍又分別攻陷黃石山、金州、公州等地,漢城的屏障盡失,再一次瀕臨險境,朝奉的局勢再度危若累卵。
九月六日,夏雲海命副總兵解生等率軍2千,奔赴稷山北部,鞏固奉城的前沿陣地。七日於稷山北與日出戰國名將黑田長政和伊達政宗率領的日出軍第三軍團一部發生遭遇戰。龍騰軍的後續部隊楊登山率軍趕到,大敗黑田長政,黑田長政退守稷山閉門不出。此時攻打青山的日出軍也被參將彭友德率領的中朝聯軍重兵包圍,死傷慘重。稷山之役、青山之役和鳴梁海戰的勝利,徹底動搖了日出軍繼續北進的信心。懾於龍騰大軍的壓力,以及各地朝奉義軍又不斷攻擊日出軍的補給線,日處軍的左右兩路大軍,即所謂的兩記重拳,此時已成強弩之末。日出軍經過商議後決定兩路軍全部南撤至沿海一帶,小西行長退守順天,加藤清正退往蔚山,黑田長政退往梁山,島津義弘退守泅川,建築營壘工事,待機反撲。戰爭局勢一時進入膠著狀態。
膠著狀態對龍騰軍不利,龍騰軍計劃下一階段實施蔚山戰役。龍騰曆233年十一月,龍騰軍分兵三路:左路由楊鎬、李噓率龍騰軍1萬2千人,朝奉帝國軍4千人,右路由麻貴、李芳春率龍騰軍1萬1千人,朝奉帝國軍3千人。左右路大軍圍攻據守蔚山的加藤清正。中路高策率龍騰軍1萬1千人,一方麵向南挺進,一方麵采用打援戰術,阻止小西行長部支援加藤清正。不難看出,這是個頗為周密的進攻計劃。進攻蔚山的中朝軍隊總計三萬餘人,日本加藤清正率部1萬6千人於蔚山城和蔚山南部的島山據險紮營,嚴陣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