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鄉會村開”的主要內容和做法(1 / 1)

一是開門確定會議議題。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合理確定會議議題。一是廣泛征集議題。每個鄉鎮班子成員聯係1個村、1個基層黨組織和1名書記,每個村確定1名駐村幹部,每位鄉鎮幹部聯係1名以上困難群眾,通過定期聯係和上門走訪,廣泛收集民意。在通過熱線電話、民意箱等途徑征集的基礎上,利用論壇、QQ群、微博等新媒體傾聽“網上民聲”。二是認真梳理議題。對收集到的民情民意按照“民生民本、經濟建設、基層組織建設”等類別進行整理,結合當前工作重點,區分輕重緩急,明確各村當前工作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三是科學確定議題。根據不同階段工作重點,按月、按村、按項目安排“鄉會村開”主題,實現“月月有主題、村村有安排”,確保每村每年安排一次以上鄉會。2012年以來,全縣300多名鄉鎮幹部共走訪254個聯係村和2000多戶群眾,收集意見建議3000多條,確定議題200多個。

二是開放邀請參會人員。根據議題內容邀請相關參會人員,充分反映各方立場。除鄉鎮班子和幹部外,主題宣講會還邀請村“兩委”成員、黨員、村民代表、在家群眾等參加,民主懇談會還邀請人大代表、黨代表、村民代表和村民小組長參加,項目推進會還邀請村“兩委”成員、利益相關人、施工方及村中有威望的部分群眾參加。通過彙集群眾意見建議,妥善解決熱點難點問題,切實提升工作成效。如鶴溪鎮上訪戶謝某因冤假錯案政策落實問題多次上訪,該鎮在接訪過程中改變以往一對一答複方式,邀請了謝某子女、組織部門以及同批次老幹部參會,通過擺事實、講道理、作比較,妥善解決了相關政策落實問題。

三是靈活組織會議類型。按照“便於操作、不拘形式、不影響農民生活”的原則,靈活確定會議的類型、時間和地點。一是因需製宜定類型。重要決策製定前,召開民主懇談會;重大政策出台後,召開形勢分析會;重點產業發展遇到困難時,召開發展謀劃會;具體項目實施遇到阻力時,召開項目推進會;出現矛盾糾紛時,召開關係協調會。二是因時製宜定時間。根據農村、農業生產實際情況機動統籌安排,一般安排在農閑、雨天和晚上的時間召開會議,盡量做到不影響村民正常的生產生活。三是因地製宜定地點。隻要是適合在農村、在基層組織召開的會議,都開到基層一線。如項目推進會在一線現場開,矛盾調解會在村級辦公樓開,政策宣講會在農戶庭院開。

四是公開民主解決問題。精心籌備周密安排,確保程序民主、議事規範、決策科學。會前,利用廣播、宣傳欄、公開欄等方式發布會議時間、地點和議題,及時告知參會人員,使其更有針對性地進行調研思考,真實反映廣大群眾願望。會中,按照“一事一議”的程序,引導參會人員積極參與討論,充分發表意見,促進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如葛山鄉崗頭村在康莊公路建設過程中麵臨政策和資金兩大難關,工程遲遲不能推進,鄉黨委組織召開現場推進會。在會前廣泛征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通過有序表達、細致講解、反複協商、現場落實,統一了村民思想,消除了群眾疑慮,協調了各方利益,在最短時間內實現“無障礙施工”。

五是高頻高效跟蹤督查。對“鄉會村開”的後續工作實行動態跟蹤檢查,切實鞏固會議成果。明確凡是經“鄉會村開”研究過的事項,一律下發督辦通知書,實行“三定”管理,即定責任人、定完成時限和定質量標準。組織專門人員有針對性地開展回訪工作,對問題落實情況定期進行反饋,並進一步征求意見,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如大地鄉為確保文化活動中心、客貨運中心工程順利完成,在召開“工地現場會”後,成立了由工程設計人員、監理人員、施工單位及鄉政府有關人員組成的檢查小組,定期開展質量安全檢查,及時解決存在問題,確保了工程的順利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