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衛最近日子過得頗不順心,本來以為最大政敵蔣介石下野了,他的好日子就來了,沒承想半路殺出個李宗仁,先是在特委會上擺了汪精衛一道,然後又擊敗了唐生智,這兩手拳拳砸到汪精衛軟肋,汪精衛領袖沒當成,連軍事盟友也垮了,可以說是要多倒黴有多倒黴。汪精衛是個權欲很重的人,豈肯善罷甘休?何況,沒了唐生智,還有張發奎,唐生智雖強,但驕橫跋扈難以駕馭,張發奎雖稍有不濟,但卻比唐生智易於合作,更何況,雙方都有個共同的目標——廣東。
張發奎是廣東人,他的第四軍也是粵軍,一直以來張發奎和他的部隊都有返還廣東之意,畢竟,客居他鄉的日子不好過。第四軍在北伐中戰功赫赫,在兩湖之戰中攻城拔寨,氣勢如虹,打了不少硬仗,並因此得了鐵軍之名,但是雖然仗打得很漂亮,日子卻未必滋潤。兩湖一直都是唐生智的地盤,唐生智這個人非常的狂,是個有點能耐就忘了自己幾斤幾兩的主,所以說張發奎在兩湖的日子很不順當,時常還遭唐生智白眼,為了避免摩擦,幹脆張發奎以東征為名把部隊拉到了江西,借朱培德一方寶地吃飯。朱培德這個人還是不錯的,重感情,講義氣,這在清共過程中尤為明顯,在別的地方劍拔弩張,殺戮遍地之時,江西地麵客客氣氣和平分共,還給離開江西的中共黨員盤纏。這說明,朱培德不喜歡走極端,遇事能給自己留後路,是個容易相處的人。雖然到了江西地麵上,朱培德對張發奎還算不錯,但是張發奎自己能不明白嗎?不管怎麼說,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軟,朱培德再客氣自己也是客居,所以如果有機會,張發奎還是希望能有機會回到廣東的,千好萬好都不如家鄉好啊。
機會總是有的,自己部下葉挺在南昌搞暴動,而且起義軍的目的地還就是廣東,這就給張發奎回師廣東創造了機會。葉挺是張發奎老部下,部下造反,上司當然有責任清理門戶。於是,張發奎率軍以平叛為名一路跟隨起義軍回到了廣東——其實起義軍一路上盡跟錢大鈞打著玩了,壓根就沒跟張發奎交手,張發奎醉翁之意不在酒,平叛僅僅隻是個借口。張發奎終於率部回到了廣東,但可惜的是,家鄉並沒有張開雙臂歡迎他,因為此時在廣東主事的是李濟深,張發奎的前上司,李濟深當然不願意自己的這個得意門生回來搶了自己地盤。
李濟深是廣西人,從軍後得到鄧鏗,就是那個死了個稀裏糊塗的冤大頭賞識,一路高升,最後以一個廣西人的身份當了粵軍的軍長,當時張發奎還隻是他手下的一個師長。李濟深官越當越大,在北伐時留守廣東,坐鎮後方,在各部於前線奮力拚殺時,成功控製了廣東地麵。李濟深雖然不屬於桂係,但卻是桂係最重要的同盟者,大家都是廣西人,老鄉幫老鄉嘛,所以說,一般李宗仁幹什麼,李濟深也會應聲而動——廣西人的團結由此可見。
一山不容二虎,李濟深本來在廣東的日子過得風平浪靜,也沒有別人打攪,這回張發奎一回來,這種生活馬上被打亂了,雖說二人尚有師生之誼,但在地盤問題上,所有這些舊關係最終都被證明是扯淡,要拉關係可以,將地盤交出來先。較勁是免不了的,張發奎有軍隊,他就利用軍隊迫使李濟深改組廣東省政府,在其中安插陳公博等汪係人物,目的當然是弱化李濟深在廣東的地位。李濟深不甘示弱,將舊部蔡廷鍇的軍隊調回廣東擴編為第十一軍,並把陳銘樞拉回來和張發奎打擂台——陳銘樞和張發奎雖是原第四軍老戰友,但在北伐過程中爭風吃醋,關係處得很差。一來二去,雙方幹脆把臉皮也撕掉了,恨不得立刻就見個高低。
廣東陷入僵局,兩人誰也奈何不了對方,但是那麼耗著也不是個事兒啊,於是兩個人不約而同地想到了一個人——汪精衛。張發奎想到汪精衛很好理解,畢竟在武漢的那段時間,雙方關係也算不錯,而汪精衛對廣東有意已非一日,張發奎如果能與他合作,當然是事半功倍。李濟深想到汪精衛則讓人想不通,這不是引狼入室嗎?想要依靠汪精衛來牽製張發奎,這個想法看起來有些扯。不管怎樣,兩個人還都邀請汪精衛到廣東來做調解,汪精衛一來,李濟深立刻感到不對味,汪精衛因為特委會的事和李宗仁鬧得很僵,而李濟深呢,基本算是半個桂係,所以汪精衛怎麼可能和李濟深合作呢?汪精衛就跟一根魚刺一樣卡到了李濟深的喉嚨,讓李濟深好不難受,想吐都吐不出去了。
汪精衛一心想在廣東另立中央,跟桂係把持的特委會對抗,所以對於和李宗仁關係匪淺的李濟深頗有驅逐之意,但是好歹李濟深也把自己的嫡係部隊開到了廣東,硬來肯定沒那麼容易,那要怎麼辦呢?思來想去,隻能調虎離山,趁勢偷襲。導演:汪精衛,領銜主演:張發奎、黃琪翔(張發奎部下),主演:李濟深、黃紹竑、陳銘樞,友情客串:蔣介石,片名:鳩占鵲巢,廣東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