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自從下野後就到日本去了,辦完事之後於11月10日回國了。回國的蔣介石就開始活動起來,這回他的對手當然是李宗仁。話說蔣介石被桂係逼宮下野之後,對李宗仁恨得牙癢癢,恨不得將他生吞活剝,而汪精衛此時也跟李宗仁不諧,因此,蔣介石回國後就派代表跟汪精衛接洽,大概意思就是你要在廣東立中央,我非常讚同,你要幹,我聲援。蔣介石在細節處的手腕玩得還是很溜的,這回他不出麵,攛掇汪精衛和李宗仁幹,然後等這兩方搞到局麵膠著之後,他再在各方電請之下勉為其難地出山收拾局麵。李宗仁是近敵,汪精衛是宿敵,反正都是敵,你們就幹吧,老蔣一旁煽風點火,坐觀成敗。
光光起哄架秧子當然不能算入戲,蔣介石在此次事變中功勞不小,汪精衛調虎離山的關鍵一步就是借助他完成的。話說老蔣回國後,眼見局勢混沌,心中不甚欣喜,然後他假惺惺地在上海籌備什麼四中全會,電邀各方要人參加預備會議解決黨內近階段出現的問題,各方要人中就包括汪精衛和李濟深。李濟深當然不知道老蔣這個冠冕堂皇的邀請到底是何居心,反正,老蔣發電邀請,又說是黨國大事,還相當給麵子地邀請了他,把他視為同汪精衛一樣的要員,在此情勢下,他當然不能駁了老蔣的麵子。
李濟深願意離粵北上,當然是自以為萬無一失,前些日子,他以老上司的情分給張發奎五萬大洋,讓他去國外旅遊,而張發奎也很幹脆地接受了,而且和他同時動身。李濟深本以為張發奎也念及情分,覺得鬧得太僵不好看,出國緩和一下局麵,沒承想張發奎答應得那麼幹脆是另有企圖,完全是一個圈套——李濟深太傻了,沒有什麼陰謀,張發奎怎麼會主動同意離開廣東呢?汪精衛此時還給李濟深吃下了另一顆定心丸,他讓黃紹竑到廣東代行李濟深之職。黃紹竑是桂係三號人物,李濟深對他當然很放心,汪精衛導演工作幹得太棒了,簡直滴水不漏,不明就裏的還以為他真是實心實意地為李濟深打算呢。
實際情況是,汪精衛打算利用李濟深離粵之機,由張發奎發動兵變,控製廣東,而請黃紹竑的本意是將桂係在廣西大本營的指揮者一網打盡,汪精衛果然不愧是偽君子,害人的本事一點都不差。策劃已畢,事情當然就順利展開,張發奎確實跟李濟深一塊兒走了,但是他去了香港之後並沒有出洋,而是就地指揮兵變,在廣東行事的是其部下黃琪翔(1927年11月17日)。一切都還算順利,唯一的也是最重要的缺憾是,讓黃紹竑跑了,黃紹竑得到廣東財政廳廳長的密報,連夜喬裝潛逃,趕回了梧州,幸免於難。這樣本來以為兩廣皆入彀中的計劃因為黃紹竑逃跑而失算,此次事變僅僅隻拿到了廣東地盤,不管怎樣,這也算撈到好處了。
張黃廣州事變是汪精衛借著李宗仁西征之機發動的一次兵變,事變之後雙方互相攻訐,好不熱鬧,而在雙方大打嘴仗的同時,在野勢力共產黨和蔣介石則蠢蠢欲動,將廣州事變推向了又一個高潮。畢竟,民國並不隻有汪精衛和桂係兩家,別的門派當然有權趁著熱鬧,幹些於他們有利的事,鬧劇才剛剛開了個頭。
“中美合作”
蔣介石回國了,休養早就休養得差不多了,接下來他就要為複出作準備了,要複出,就總得有個契機,而等著契機從天上掉下來太消極,老蔣用了更為積極的方式來創造契機,而他利用的則是汪精衛和桂係的矛盾。
汪精衛和桂係本來都是老蔣的政敵,但是政治這個東西,本就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今日為敵,明日為友,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在老蔣回國之時,正是桂係如日中天,在政治上,和西山會議派合作操縱著特委會,而在軍事上,李宗仁成功將唐生智驅逐,原本不顯山不露水的小字輩李宗仁居然成為了今日國民黨的頭號紅人。我們說過,對於一個政治人物而言,取得和其實力並不相稱的地位是最忌諱的,李宗仁現在便是如此,盡管他表麵上看起來風風光光,但是他的實力還不足以將國民黨內各派係利益擺平,甚至連個沒有軍權的汪精衛,李宗仁也搞不定。而汪精衛呢,眼看這是一天比一天混得慘,如今少了軍事支柱唐生智,桂係更加不將其放在眼裏了。但是,汪精衛和孫中山一樣,局麵再被動,他都能有辦法掀起波瀾,打不過你,攪和死你。
蔣介石此次正是看上了汪精衛的攪和能力,他要利用汪精衛來對抗桂係,然後在雙方鬧得難以收場之時,由他順理成章地出山來收拾局麵。蔣介石對局麵的判斷相當準確,桂係雖強,但是目前被困在兩湖戰事之中無法脫身;汪精衛雖弱,但是他有足夠的能量在桂係無暇他顧之時興風作浪。但是不管誰強誰弱,雙方都沒有能力真正擊倒對手,因此老蔣便能借著混亂趁勢取便——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汪精衛總是被人利用,在老蔣巔峰之時,他被桂係利用逼迫老蔣下野;而在桂係鼎盛之時,他又被老蔣利用促其複位。盡管這在汪精衛看來是相互利用,但是在派係的微妙鬥爭中,汪精衛從來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得利方——因為他和孫中山一樣,沒有軍事實力。汪精衛可能會因為一時的手腕獲得些許小利,但是他在那些實力派眼裏終究隻有牽製的價值,一旦這種價值失去,那麼他得到的也隨時會失去,這就是在亂世討生活的投機政客的悲哀——盡管拚命折騰,但到頭來發現自己隻是成了別人適時進退的工具。所以說,從一開始,汪精衛就注定了他在國民黨內非主流的尷尬地位。在政治上,僅有清譽是遠遠不夠的,甚至有時候有了軍隊也並不足恃——比如下野之前的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