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北伐戰爭(16)(2 / 3)

蔣介石選擇退讓,選擇不讓日本有開戰的借口,這是對的,這樣做必須要付出的代價就是忍受難以忍受的恥辱。5月3日,日本闖入山東交涉使署,將外交人員蔡公時等18人逮捕並嚴刑拷打,甚至挖掉了蔡公時的眼睛割掉了舌頭,然後將包括蔡公時在內的18人全部殺害。當日,日本在商埠製造事端,殺害中國平民1000餘人。次日,由於北伐軍處死了13名日本毒販,隨後日本以大量僑民遇難為借口展開瘋狂的報複,濟南守軍被迫撤離,日本在濟南城內燒殺搶掠,造成了近8000人的傷亡,此即為濟南慘案,由於發端於5月3日,又稱五三慘案。

日本軍人可能是世界上最具獸性的一群,他們殘忍粗暴,但是紀律嚴明,能征善戰,這次濟南事變更是將日本軍人的這種特質展現得淋漓盡致。中國軍隊在所有方麵都不是訓練有素的日本軍隊的敵手,濟南的殘局更加證明了中國對於日本的步步緊逼根本還沒有做好準備——政治、軍事各個方麵。

濟南事變是日本一次試探性的演出,當然日本有著更大的目標,而作為日本東亞戰略的橋頭堡,東北已是岌岌可危。張作霖,作為北洋的領袖,目前受到國際承認的中國首腦,他麵臨的是危機四伏的處境,關內局勢在國民黨的壓迫下日趨糜爛,直隸被破也隻在早晚,更重要的是,日本的政治氣候越見惡劣,對於他這樣與日本在鋼絲繩上打了那麼多年交道的人來講,或許他的老辦法已經不再管用了。作為一個政客,在外交問題上能用的隻有兩點,一是手腕,二是氣節,當手腕不足為恃,那麼需要展現的就隻剩下了氣節。

鋼絲繩上的舞者

張作霖和日本的關係複雜而又微妙,打個比方來講,實際上張作霖和日本打交道的過程就像在鋼絲繩上跳舞,盡管時時謹慎,但還是隨時有摔死的可能性,不管是鋼絲繩斷裂,還是一腳踩空,舞者都會粉身碎骨。不得不說,張作霖是個出色的舞者,既沒有讓鋼絲繩斷裂,也沒有發生一腳踩空的慘劇。奉係和日本若即若離,老張依靠日本的支持成為了東北王,但在他當上東北王之後,日本人發現張作霖這個人很不好對付,雖然表麵上跟日本打著哈哈,但是在事關主權的大問題上,日本居然從來沒有占過老張一點兒便宜。張作霖給的隻是日本已經得到的東西,而在日本想得到但尚未得到的東西,張作霖從來不會輕易與之,所以說雖然看著日本和奉係關係不錯,但是張作霖這個盟友卻是個一毛不拔的守財奴。日本人發現跟著奉係折騰了那麼些年,在東北的權益還是老樣子,沒有一點擴大的希望。張作霖是個很有些手腕的人,他對日本虛與委蛇,在某些敏感問題上奉行拖字訣,因此盡管張作霖很少給日本人冷臉,但是日本人在張作霖麵前除了一張不值錢的笑臉,什麼也得不到。

但是,張作霖這種玩法是有風險的,這建立在日本有耐心的前提下,一旦日本失去了耐心,顯出咄咄逼人的氣勢,老張的鋼絲舞就跳不下去了,因為聯結兩端的鋼絲繩隨時可能斷掉。不幸的是,這種情形最終還是發生了。對於弱者而言,不管你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控製住多少突變,但終究也隻是個弱者而已,當強者失去了和弱者對話的耐心,那麼弱者的選擇隻有兩條——玉碎和瓦全。

日本對奉係已經開始喪失耐心了,原因是奉係已經失去了對中國局勢的控製,奉係之於日本的價值隨著其式微日見下降。奉係不是一個聽話的盟友,因此,如果奉係有足夠的能力控製局麵,那麼日本還會感覺其有利用價值。而一旦其失去了控製局麵的能力,那麼奉係的處境就會很尷尬。目前奉係就是處於這個尷尬的情勢下,張作霖盡管還在支撐,但是明眼人都看出來奉係在關內的失勢幾乎無法挽回。日本對於奉係能力的擔憂在其出兵濟南時便已有端倪,眼看著代理人被別人逼到了牆角,日本終於沉不住氣了,他們幹脆退出幕後,走上前台,自己直接參與進來。奉係的式微對於日本在中國的經營既是一場危機,同樣也是一次機遇,是危機還是機遇,能解開這道題的並不是日本,而是張作霖。

對於張作霖而言,他的對手來自兩方麵,明著的是國民黨,而暗裏的則是日本,輸給國民黨無外乎丟失關內,尚可退居關外徐圖經營。而日本則比國民黨可怕得多,因為他們需要的正是老張的立身之基——東三省。張作霖的困境讓日本覺得全麵控製奉係的時機已經到來,如果說先前的奉係隻是個不聽話的代理,那麼現在,在奉係最困難的時候,日本想要讓其變成唯命是從的傀儡。這是一筆政治交易,日本幫助張作霖支撐危局,而張作霖付出的代價是東三省的主權以及奉係的獨立性,到底什麼更重要?地位抑或是氣節?沒有人能幫張作霖思考,因為這是曆史出給他的一道不得不立即作答的選擇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