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北伐戰爭(16)(3 / 3)

對於日本而言,中國局勢越混亂,他們就越有操作的空間,但是任何投機都會有輸有贏,日本有可能會得到他們夢寐以求的東三省,但也有可能什麼都得不到,這種刺激的局麵讓日本軍人幾近癡狂,他們認為這就是征服東北的最好時機。日本在進行兩手準備,一方麵通過強大的外交壓力逼迫張作霖就範,另一方麵則讓關東軍出兵東北,為可能出現的戰機做準備。對於日本來講,最好的局麵當然是張作霖就範,但是如果張作霖不就範,問題將會變得複雜一些。當然,在囂張跋扈不可一世的關東軍新銳看來,這個問題其實也沒那麼複雜——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如此而已。

老張終於在答卷上落筆了,他的選擇是氣節,這是一個政客最重要也是最底線的道德準則,為此我們要向這位東北王鼓掌叫好。政客的一生有很多的無奈,也會麵臨諸多諸如此類的選擇題,在政治舞台上,每個人都會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感,但是有一樣東西對於無規則的政壇是不能突破的,那就是民族大義。在民族大義麵前,所有其他選擇都會顯得毫無意義,愛國或是賣國,這往往就在一念之間,有些人選擇了瓦全,有些人選擇了玉碎,而玉碎者即是一個民族精神的脊梁。老張作為一個有爭議的政治人物,也許隻有在這個時刻才能讓所有的爭議畫上驚歎號,政客之間的爭鬥很難說清誰對誰錯,但是麵對外敵的態度,則絕對是非黑即白的簡單評判,沒有曲線救國,隻有生死存亡!

老張的選擇讓日本的東北戰略短暫受挫,因為,日本現在還沒有做好全麵接管東北的準備——甚至到了九一八也一樣。日本需要傀儡,可是,老張卻拒絕了日本的要求,對於日本而言,張作霖的抉擇讓他們陷入了被動。東北需要張作霖式的強勢人物,但是張作霖卻不願意成為日本的玩偶,看起來事情陷入了僵局。但是,日本少壯軍人的最大特點就是把複雜的政治問題簡單化,張作霖不幹怎麼辦?那還不簡單,直接幹掉唄。幹掉以後呢?接著找……

在如何對待張作霖的問題上,如果讓一個有著豐富經驗的政客來處理問題,他肯定會在找到新的代理人之後行事,而不像現在,圖一時之快,而將局勢搞得更為被動。更何況,張作霖是當時民國在國際上承認的首腦,刺殺一國首腦,這是一個多麼嚴重的外交事件。顯然,關東軍並沒有考慮到除掉張作霖以後日本會遇到的外交困境——對他們而言,外交困境本就是政治無能的代名詞。對中國有意的不隻有日本一家,而日本輕舉妄動隻會授其他在華利益國以口實,一旦如此,日本就會朝著與世界為敵的方向越走越遠。可惜的是,在關東軍一群渴望建功立業的少壯軍人眼裏,即便與世界為敵又能如何呢?他們早就對政客們婆婆媽媽的外交手段感到不屑了,在他們眼裏,還有比暴力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式嗎?

從關東軍決定要幹掉張作霖的那一刻起,就已經決定了他們的失敗命運,這是一個無比笨拙、不可思議的主張,日本將原本還有可能繼續合作的奉係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麵——更關鍵的是,他們根本沒有找到合適的替代者。在政治上,多一個朋友總是比多一個敵人要好一些,張作霖雖然不聽話,但是至少能與日本維持表麵上的親善關係,而貿然將張作霖除掉,會讓這種表麵上的親善關係也失去,日本在中國問題上將顯得前所未有的孤立,而這與日本在中國的利益是不相符合的。日本已經麵臨著被下層軍人綁架的危險,他們正在失去應有的政治智慧,而將命運交給了不可預料的軍事冒險,事實上,日本能夠最終在中國有所作為,並不是因為日本的戰略得當,而僅僅是因為中國的當事者對日本缺乏準確的估計。在日本國內厲兵秣馬準備開戰之時,守土有責的小張還在聲色犬馬,為自己在軍閥混戰中賭對了方向而暗自慶幸,而對於日本這個咄咄逼人的敵人,小張顯然並沒有充分的重視,結果就是全盤葬送了日本因為錯誤戰略而造成的戰略主動。

張作霖,這個鋼絲繩上的舞者,當他發現鋼絲即將斷裂時並沒有選擇去委曲求全地修複,而是幹脆玉石同焚,隻可惜他的接班人除了聲色犬馬卻一無是處。在三年之後,他苦心經營的東北落入日本人之手,而他的死也僅僅是滿洲的傀儡政權推遲了三年而已。作為北洋最後的領袖,張作霖即將走完他的人生曆程——或許他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事情會來得這麼快,但是不管怎樣,張作霖給中國的政客樹立了一個標尺——不管如何耍弄手腕,民族大義始終是底線。

皇姑屯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