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5章 北伐戰爭(25)(3 / 3)

很多時候,命運就是瞬間判斷的產物,作為一個政客,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對於局麵的判斷能力,可惜的是,馮玉祥雖然在民國混跡多年,卻在關鍵時刻犯下致命錯誤,最終誤人誤己。在這方麵,閻錫山無疑是馮玉祥最好的教師,至少閻錫山將敵人的等級劃分得清清楚楚,馮玉祥是一等敵,蔣介石是二等敵,先對付一等敵,而後徐圖二等敵,玩遠交近攻的人不單單隻是蔣介石,閻錫山同樣也在玩,隻不過老蔣是主動為之,而閻錫山則是順水推舟。

閻錫山原本是四大派係中在北伐最狼狽的人,他沒有在戰場上取得過任何惹眼的成績,除了被奉係集中火力圍毆,似乎我們很難找到晉係在北伐中的閃光點,但是就是這樣一個不顯山露水的人如今卻後來居上,頂替了馮玉祥,當上了北方的老大。閻錫山或許不是一個好的軍人,但是他絕對是個頂級的政客,這與馮玉祥正好相反,馮玉祥在戰場上風光無限,卻在政爭中失去了戰果,閻錫山在戰場上庸庸碌碌,卻能在政爭中取得優勢。

從某種意義上說,蔣桂之戰和蔣馮之戰都是政治而非軍事,因為兩次較量的核心其實都在政治層麵,較量完了手腕,軍事便已經有了定數,因此政爭是主導,而戰爭隻不過是個形式——而且隻是個勝敗已分的過場。這樣形式的較量對於天才的政客閻錫山是個絕妙的展示機會,但是山雨欲來風滿樓,前麵的兩次戰爭隻不過是大風暴來臨前的預告,撤藩終究不可能是個談笑間灰飛煙滅的過程,真正的較量還在後頭,閻錫山隨心所欲的表演也即將結束。雖然桂係和西北軍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打擊,但是這種打擊還遠未到讓兩方不複能戰的程度,老蔣雖然占據先手,但是優勢並不明顯,即將到來的大決戰充滿著太多的不確定因素,但是政治的魅力不正在於此嗎?局麵越複雜,考察的能力就越綜合,前麵兩次大戰都是先政治而軍事,而此次的決戰卻正好相反,先軍事而政治,但是真正的精彩同樣出現在政治上。

化敵為友

隨著蔣桂和蔣馮的兩次前哨戰,民國在二次北伐之後建立起來的政治平衡被徹底打破——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民國的局麵變得複雜了,相反,局麵簡化了,因為現在隻存在兩股力量,一股是親蔣的,另一股則是反蔣的。

說到反蔣勢力,事實上並沒有太多的新麵孔,這批人我們都很熟悉,唯一的不同點是,以往這些集團之間明爭暗鬥,矛盾重重,有些人甚至還勢不兩立,但在現在,他們不管以前有著多大的仇恨,都意識到必須團結起來,共同對付一個越來越強大的人物,這個人當然是蔣介石。能讓自己的對手不約而同地聯合起來,組成一個陣線,這本身就說明了蔣中正在北伐後完成了怎樣的創舉。因為,隻有強者,才會被很多人同時當作攻擊目標——當然這些人也都風雲一時。

在老蔣的諸多對手中,有三藩為代表的軍界人物,也有汪精衛為代表的政界人物,對於軍界人物與老蔣的恩恩怨怨,相信大家心裏已經有本賬了,現在我們要隆重推出的正是自從張黃事變後被桂係驅逐出國便杳無音訊的汪兆銘先生。汪精衛一直以孫中山嫡傳自居——事實上他也確實深肖國父。但無奈的是,汪精衛的日子似乎越混越慘,自從北伐之後,他的地位就在萬有引力定律的作用下加速下墜——他從國民黨中的主流儼然混成了非主流。

想當日國父新喪,宣讀遺囑的即是小汪,而在此之後,他以左派領袖自居,排擠胡漢民,廢黜西山元老,打壓右派,儼然是國民黨黨內魁首,一時之間風頭之勁無可匹敵。不過汪精衛的風光很快便成了泡影,老蔣腦子發熱發動了中山艦事變之後,他第一次嚐到了缺乏兵權的苦楚——斯大林寧願信任異心已現的老蔣,也不願力挺他這個虔誠的孫中山政策的執行者,最終的結果,汪精衛出國避禍。在此之後,汪精衛便再也沒有恢複到往日榮光,等到他回到武漢之後,老蔣已經在南京方麵扯起了清共的大旗,並因此招來了四方投效,而汪精衛呢,也隻能在隨後找了個不至於太跌份的理由隨了分共的大流,被老蔣牽著鼻子走,這本身就說明了他的日見衰落。好不容易借著桂係的力量逼迫老蔣下野,正當躊躇滿誌意欲問鼎黨魁之時,卻被李宗仁玩弄股掌,成了特委會的笑柄。隨著唐生智下野,汪精衛最後竟被逼得在廣州搞偷襲,甚至為了搞垮特委會,不惜縱虎歸山,迎蔣複職——諷刺的是,老蔣利用他複職之後,竟將他當抹布一樣隨手丟進了垃圾桶,最終在桂係的壓迫下,再次出國避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