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9章 北伐戰爭(29)(2 / 2)

仍然在頑抗的是馮玉祥,在閻錫山撂挑子、桂係敗走廣西的情勢下,隻有馮玉祥依然不離不棄,獨自在隴海線上做著最後的掙紮。但所謂掙紮,也不過隻是掙紮而已,獨自一人孤軍奮鬥,終究難以挽回頹勢。張學良在9月18日通電擁蔣,並率12萬大軍進兵關內,而閻錫山則表示願意退避三舍,於是,東北軍未遇惡戰並輕鬆奪取華北,可憐的馮玉祥雖仍然死戰不退,但無奈已入十麵埋伏,軍心動搖,終於力戰不支,中原大戰至此落下大幕。

戰鬥到最後一刻的馮玉祥是中原大戰中損失最慘痛的,他的部隊大部分被蔣介石和張學良收編,再加上之前和戰鬥中投降的部將,西北軍徹底土崩瓦解。西北軍是民國曆史上最重要的軍事力量之一,自老馮在直奉二戰倒戈一擊宣布單幹開始,西北軍就一直是民國政治舞台上最顯眼的角色,馮玉祥也從直係一員驍將轉變成了民國一方諸侯,在其鼎盛時期,儼然是民國二號人物。但是馮玉祥的巔峰來得快,去得也快,自韓複榘叛馮附蔣之後,西北軍就失去了作為一個整體的魂魄,此次中原大戰告罄,西北軍終於全麵崩盤,不複當日榮光,作為西北軍的老大,個中甘苦,隻有老馮才能體味。

馮玉祥這個人很複雜,可以說他便是民國舊軍閥的一麵鏡子,雖然他治軍嚴謹,布衣素食,與軍閥之風迥異,但其權術謀略卻是典型的軍閥風格。他沒有任何原則,也沒有戰略眼光,他的行為取向隻在於眼前利益,他比任何人都看中現期收益,甚至為此不擇手段,但最終他的失敗同樣也是其短視所致。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馮玉祥依靠他的現實主義做派達到了頂峰,卻同樣因為過於現實主義,而喪失了太多的戰略機遇。

西北軍的崩潰對於老蔣而言是最大的勝利,這股具有強大戰鬥力的部隊終於不再構成威脅,對於老蔣而言,這是他稱霸道路上的巨大成功。但是,中原大戰也僅僅隻是讓作為整體的西北軍退出了曆史舞台而已,在此戰中將算盤劃拉半天,拚命考慮如何留住底力的閻錫山並沒有垮,他僅僅是戰略蟄伏;而看似奄奄一息的桂係雖然狼狽,但在廣西地麵依然不容撼動,雖然再難全盛,終究一息尚存。反蔣勢力雖然遭遇重創,再也構不成實質性的威脅,但是這股勢力從未消亡,雙方的對抗也從對峙變成了騷擾。

退回廣西的桂係麵臨著權力中樞的重組,由於黃紹竑未能按原定計劃攻取衡陽,導致北上的桂係成為孤軍,並最終不得不放棄已得地盤,可以說,黃紹竑在桂係已經喪失了威信,桂係眾將官對他的怨聲也時有聽聞,最終本就對戰爭喪失了興趣的黃紹竑宣布退出桂係,並在以後成了南京政府的文職。黃紹竑是新桂係的草創人員,一度也是桂係的核心人物,但是兩湖戰事的失利總要找個人承擔責任,很不幸的是,黃紹竑成了這個人。對於桂係而言,先前的榮光已經成了明日黃花,李宗仁也深刻認識到沒有實力終究難以爭衡天下,桂係的失利歸根結底是比拚內力的失利。因此,如何鞏固廣西,腳踏實地謀發展成了桂係下一階段的中心任務,對於一個派係而言,不斷調整重心才能始終保持競爭力。

而要為中原大戰的失敗承擔主要責任的閻錫山在中原大戰後又是如何收場呢?比起把棺材本賠了個幹淨的馮玉祥,閻錫山的處境要好得多,盡管就此留下了軟蛋之名,但至少老閻還有機會東山再起。閻錫山雖非戰陣之才,也確非梟雄之屬,然而他卻能實實在在當個土財主,他幹不動別人,別人也休想占他的便宜。因此盡管閻錫山在失敗後逃到大連充作寓公,但山西大權仍然在他的遙控之中,一方麵,他安排親信徐永昌、楊愛源為他留住晉綏軍的火種,以免如西北軍一樣被拆散打爛,而同時,他用金錢開道,鞏固了與山西權勢人物的交情。因此,盡管他人不在山西,但是山西依然還是他的,既然他在戰鬥中期就已經預留退路,那麼想必他的安排也是萬無一失。閻錫山當了山西近20年的土皇帝,他的根基和人脈決定了他終究還能重新當上山西王。

張學良是掙得缽滿盆滿,除了老蔣拿出的巨額感謝費,他還在反蔣勢力陷入低潮之際成了民國的二號人物,儼然又恢複了老奉係的榮光。但是,張學良畢竟非常稚嫩,老蔣之所以能夠毫無顧忌地讓張學良執掌北方帥印,原因在於他確信自己能夠完全控製小張,北方地盤太大,又豈是小張所能消化?小張雖然看似名利雙收,但內裏卻危機四伏,除了已經將他當成對手的老蔣,日本人也不能容忍丟失東三省的恥辱,因此,小張風光的背後壓力重重,他能否應付自如呢?

中原大戰塵埃落定,老蔣的稱霸之路也告一段落,通過北伐和撤藩兩次大規模的混戰,老蔣終於奠定了後北洋時代的首席地位,雖然反蔣勢力如百足之蟲,但作為一個霸主,他已經名實相副。攘外必先安內,完成黨內的洗牌後,老蔣要將工作中心轉移了,中共成為了他的下一個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