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牽牛子粥(《聖惠方》)
(組成)牽牛子末1克粳米30~60克、生薑二片
(用法)先用粳米煮粥,煮沸後放入牽牛子粉及生薑,煮成稀粥,空腹服用。
(功能)利尿,退腫。
27幹薑粥(《壽世青編》)
(組成)幹薑1~3克高良薑3克粳米60克
(用法)先煎幹薑、高良薑取汁,去渣,再入粳米,同煮為粥。早晚各1劑。
(功能)溫中和胃,祛寒止疼。對脾胃虛寒,脘腹冷痛,腸鳴腹瀉者有效。
28椒麵粥《普濟方》)
(組成)蜀椒(花椒)3~5克內麵粉90克生空片
(用法)先將蜀椒研為極細粉末,每次取適量同;麵粉和勻,調入水中煮粥,再加入生薑稍煮即可。乘熱服。
(功能)溫中和胃,祛寒止疼。其療效比上方更強。
29吳茱萸粥(《食監本草》)
(組成)吳茱萸2克生薑2片蔥白2莖粳米60克
(用法)將吳茱萸研為細末,用粳米先煮粥,待米熟後再下吳茱萸及生薑、蔥白,同煮為粥,每日1~2次。
(功能)溫脾暖胃,止疼、止嘔。善療肝胃不和所致的胃疼、嘔吐、吞酸。
30蓽茇粥(《養生食鑒》)
(組成)蓽發2~4克胡椒1~3克粳米60克
(用法)先將二藥研為細末。用粳米煮粥,待煮沸後調入以上二味藥末,再煮成粘稠稀粥。頓服。
(功能)溫脾暖胃。止疼,止嘔。
31川烏粥《普濟本事方》)
(組成)生川烏頭3~5克薑汁約10滴粳米30克蜂蜜適量
(用法)將川烏頭碾為極細粉末。先煮粳米煮沸後加入川烏頭末,改用小火慢煎,待米熟透巵加入生薑汁及蜂蜜攪勻,再煮一,二沸即可。頓服。
(功能)祛風濕,利關節,溫絳止疼。
32附子粥(《太平聖惠方》)
(組成)製附子3~5克蔥白2莖幹薑1~3克紅糖少許粳米30~60克
(用法)將附子、幹薑研為極細粉末。先用粳米煮粥,待粥煮沸後加入藥末及蔥白、紅糖,同煮為稀粥或用附子、幹薑煎汁,去渣後,下米、蔥、紅糖一並煮粥,以此法煎煮時,藥物重量可稍重)。頓服。
(功能)回陽,散寒,止痛。
33桂漿粥
(組成)肉桂2~3克紅糖適量粳米30~60克
(用法)將肉桂取濃汁去渣,再用粳米煮粥,待粥煮沸後調入薑汁及紅糖,同煮為粥或用肉桂末1~2克調入粥內同食。
(功能)補陽氣,暖脾胃,散寒止疼。
34蕙苡仁粥(《本草綱目》)
(組成)薏苡仁60克由糖適量
(用法)加水適量,煮爛成粥,加入白糖。空腹食用,每日1次。
(功能)健脾利水,滲濕舒筋。
35茯苓粳米粥(《家鹿食療手冊》)
(組成)茯苳30克粳米30~60克
(用法)將茯苓研末,先將粳米煮粥,熟時加入茯苓末,和勻後煮至米熟。空腹食用。
(功能)脾虛水腫,小便不利。
36燈心鯽魚粥(《家庭食療手冊》)
(組成)燈心3克鯽魚1~2條粳米30克
(用法)燈心紮緊成團廣鯽魚去鱗、胞、內髒洗淨,與粳米同煮為稀粥,去燈心,喝粥食魚。(功能)健脾、利水。
37蕪蔞粥(《遵生八箋》)
(組成)赤小豆30~60克粳米60克
(用法)先用砂鍋將赤小豆煮熟爛,再加入粳米煮粥,粥1成後加入白糖適量,一沸即可食用,日分兩次~服用。
(功能)利水退腫。:
38冬瓜粥(《粥譜》)
(組成)鮮冬瓜(不去皮)60克(或冬瓜皮30克或冬瓜子20克)粳米60~60克
(用法)將冬瓜皮洗淨,切成小塊,同粳米煮粥;或用冬瓜皮、冬瓜子(搗碎)煎汁去渣,以煎液煮粥,空腹食用,每日1—2次。
(功能)利尿消腫,清熱止渴。
39車前葉粥(《聖濟總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