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陳獨秀社會發展思想的當代價值(1 / 3)

盡管陳獨秀社會發展思想的形成距今已有半個多世紀,中國社會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陳獨秀的社會發展思想猶如空穀足音,穿越時空的阻隔,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發展仍然具有不容忽視的價值。

一、有助於當代中國堅持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

陳獨秀堅持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思想,是中國人在鴉片戰爭後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裏,對中國社會發展模式所進行的理論探索的縮影,其正確性既合乎曆史的發展邏輯,又被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所證明。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開啟,並非來自內源性的漸進積累,而是因為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後的強行導入,“數千年來未有之大變局”既使中國人經曆了切齒的屈辱,又讓中國人開始了救亡圖存和民族複興的思考。從“師夷長技以製夷”思想指導下興起的洋務運動,到企圖以君主立憲來推動改革的戊戌變法,再進至辛亥革命所希望實現的民主共和,無一不體現出中國現代化道路探索的艱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巴黎和會上歐洲列強對中國利益的蔑視,又使西方兩麵神的形象暴露無遺,不但使中國人學習西方成迷霧,更激起了中國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感,五四運動即是各種矛盾激化後的一種總爆發。在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和隨之而來在中國社會成燎原之勢的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下,中國人的視域得到了拓展,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模式也在經曆了“問題與主義”之爭,“社會主義論戰”以及社會主義與無政府主義的論戰後得到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認同,陳獨秀社會發展理論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維護,也反映著這一時代發展的邏輯。因此,正是陳獨秀社會發展理論本身所具有的邏輯性,才使其具有了一種強大的邏輯征服力,才讓人對走社會主義道路充滿信心。

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表明,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思想先驅們為中國指明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已越來越多地被不斷取得的豐碩成果證明是正確的。在自陳獨秀以來不斷發展著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的國計民生問題正逐步得到較為穩妥的解決,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以及社會的各項事業發展迅速,長期困擾中國社會的貧困問題已被控製在有史以來的最低限度,在綜合國力不斷攀升的基礎上,國際地位也達到了百餘年來的新高,中華民族正以前所未有的熱情,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上邁向偉大的複興。而這一切成果的取得,都有賴於對社會主義發展道路的堅持,有賴於自陳獨秀以來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事實證明,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所開創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不但有助於我們繼續堅持走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而且也將從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不斷取得的新成就中,獲取新的營養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二、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富有啟迪意義

陳獨秀對經濟問題的研究,盡管沒有涉及微觀經濟領域裏的具體問題,隻是一些非常粗線條的宏觀經濟政策的描述,然而卻觸及了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所要解決的關鍵性問題。他得出的社會主義社會應該具備高度發達的生產力、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可以采用多種經濟形式、社會主義也要重視分配公平與生產效率等結論,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首先,陳獨秀關於社會主義社會的根本意義在於使生產力有進一步發展的思想,啟示我們要毫不動搖地抓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任務,推動社會持續、快速、健康地向前發展。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並進而決定一切社會關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動力。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應該“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裏,並且盡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陳獨秀亦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真正目標“必須建設在最大多數人民的幸福上麵,人民的幸福又以經濟的生活最為切要,經濟的生活不進步,所謂人民的幸福,仍隻是一句空話”。陳獨秀的思想很明確,一方麵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真正的幸福,而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之外,別無他途;另一方麵,社會主義社會應該給廣大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否則,社會主義社會就體現不出任何超過資本主義社會的優越性,社會主義製度也將失去說服力。因此,在陳獨秀的思想中,大力發展生產力就成為社會主義製度的題中應有之意。陳獨秀的這一思想,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的社會發展觀,又成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經濟思想的理論源泉。作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組成部分的鄧小平理論,也提出了判斷一切工作得失的“三個有利於”的根本標準,將社會主義社會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思想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應該說,在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這個問題上,陳獨秀的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關係。而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進入21世紀後,其所提出的科學發展觀,仍然是一種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發展觀,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仍然有賴於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可以認為,陳獨秀關於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思想,在鄧小平理論和21世紀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均得到了體現。

其次,陳獨秀關於不作唯名主義者,要正確看待私有經濟作用及其在一定範圍內長期存在的思想,又啟示我們應正確處理社會製度與經濟發展具體手段之間的關係,從而更有效地發展社會生產力。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製度。這一製度的確立,是由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國情決定的。”十五大對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所作的這一定位,既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總結,也體現了陳獨秀等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思想,兩者之間的聯係是不可分割的。陳獨秀認為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以後,不可能一下子起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必然要經曆一個私有製在較長時期內存在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過渡階段內,作為經濟製度主體的社會主義公有製,應該與其他作為補充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存。他指出,在“國民革命成功之後,我國的經濟製度,自然是家庭的手工業與農業、小生產製、私人資本主義的大生產製、國家資本主義等,四種並存,我們所謂采用何種經濟製度,並不是說采用那一種而禁絕其餘一切,乃是說采用某一種為全社會中主要的生產製度。我們以為中國國民革命成功後的經濟建設,在主觀上在客觀上,都不必采用私人資本主義為全社會主要的生產製度,而可以采用國家資本主義以過渡到非資本主義的國家工業,即是行向社會主義的社會。”陳獨秀把“國家資本主義”作為一種過渡性經濟形式和經濟製度,與國家社會主義相連接,不搞單一經濟形式的設想,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政策是不謀而合的,且已被我國當前的社會主義實踐證明是符合我國國情的。陳獨秀還反對那種一提到社會主義就欣喜若狂,一提到資本主義就片麵反對的膚淺態度,而提倡對資本主義應作辯證的分析。他的這一態度有助於將資本主義製度與具體的經濟運行手段相區別,並為鄧小平理論確立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資本主義也不排除計劃的思想,提供了有價值的理論參考。

再次,陳獨秀關於社會主義對於生產方法和分配方法是同時並重的思想,且明確反對平均主義的態度,既為鄧小平理論提供了理論參照,又為當代中國社會追求和諧發展提供了必須長期關注的重大課題。如前所述,陳獨秀認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真正目標,是在於給最大多數的人民帶來幸福,而人民幸福最主要的表現就在於獲取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讓最大多數人民都能夠獲得的幸福,既主要體現為一種經濟利益,又在社會的更大範圍內表現為一種社會公正,但這種公平利益的獲得卻不能夠以犧牲效率為代價,不能以平均主義的方式來實現。“現在批評社會主義的人們,以為社會主義者是專門從事分配的方法,就是相信社會主義的人們,也往往誤會到這樣。其實專講分配方法去平均貧富,是均富主義,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是對於生產方法和分配方法同時並重的。”社會主義不是均富主義,社會主義既要完善生產方法、大力提高生產效率,推進生產力的向前發展來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也要注重利益分配上的公正,兩者是不能偏廢的。陳獨秀所持的這一觀點,與鄧小平理論所指出的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亦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本質在於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思想非常接近;它內涵著社會主義既要講公平、又要注重效率的思想,在大力提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特別是在我國社會目前正麵臨著貧富懸殊較大這一實際問題的情況下,陳獨秀的這一思想所體現出的現實意義就顯得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