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季甄馥.五四時期陳獨秀的哲學思想述評[J].中國哲學史研究,1989(2).
[32]肖長培.陳獨秀的進化觀[J].福建黨史月刊,1991(6).
[33]朱洪.簡論陳獨秀哲學思想[J].理論建設,1995(1).
[34]建一.陳獨秀社會曆史觀述評[J].安慶師範學院社會科學學報,1995(2).
[35]敖軍章.“五四”前陳獨秀哲學思想初探[J].求是學刊,1994(5).
[36]陳平.陳獨秀在“五四”新文化運動前期對封建道德的批判[J].江淮論壇,1986(3).
[37]賈玲.試論陳獨秀在建黨中的曆史作用[J].雲南師範大學學報,1986(6).
[38]宋仲福.陳獨秀全盤性反傳統文化辨析[J].西北師範大學學報,1990(6).
[39]易運升.西學東漸與陳獨秀對西方文化的態度[J].江淮論壇,1987(1).
[40]張洪波.進化論是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初期思想的主線[J].江淮論壇,1987(3).
[41]張利民.五四時期東西文化論戰中的思想家(陳獨秀)[N].中國文化報,1988.12.21.
[42]王勁.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J].社科縱橫,1995(3).
[43]李增效.陳獨秀在五四時期的文化選擇[J].東嶽論叢,1996(1).
[44]敖軍章.“五四”前陳獨秀對文化問題的體係建構[J].求是學刊,1996(3).
[45]張同樂.論新文化運動中陳獨秀的中西文化觀[J].史學月刊,1998(2).
[46]朱紅.陳獨秀與東西方文化論戰[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1998(3).
[47]沈寂.再論陳獨秀與新文化運動[J].中共黨史研究,1999(3).
[48]敖軍章,趙桂榮.“五四”前陳獨秀倫理思想述評[J],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95(3).
[49]賓長初.五四時期陳獨秀反孔思想評議[J].廣西師範大學學報,1998(3).
[50]張國星.試論中共成立前陳獨秀的國民性思想[J].黨史研究資料,1993(3).
[51]陸文培.評陳獨秀關於改造國民性問題[J].西北大學學報,1993(1).
[52]文君.陳獨秀國民性批判及改造思想探析[J].漳州師範學院學報,1995(1).
[53]陳貴華.略論“五四”時期陳獨秀關於人的現代化思想[J].南都學壇,1996(1).
[54]郭緒印.陳獨秀“改造國民性”的主張是正確的[J].探索與爭鳴,1997(12).
[55]賈立臣.陳獨秀對“改造國民性”的探索[J].鬆遼學刊,2001(3).
[56]陸文培,趙光元.陳獨秀教育思想初探[J].安徽史學,1998(2).
[57]孫超.陳獨秀科學觀述評[J].安徽史學,1998(2).
[58]胡賽瑩,孫霞.五四時期陳獨秀對青年一代的引導[J].安徽史學,1999(2).
[59]楊樂平.陳獨秀青年思想研究[J].理論學刊,2004(2).
[60]王才.淺談陳獨秀五四時期的曆史功績[J].安慶師範學院學報,1994(4).
[61]李慶英;《新世紀關於陳獨秀評價研究問題之進展——兼答單淮先生[J].探索與爭鳴,2005(6).
[62]邱關鍵,賈鋼濤.20世紀90年代以來陳獨秀晚年思想研究綜述[J].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63]陳遼.港台及海外學者對陳獨秀的研究[J].安徽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1).
[64]張靜如,李穎.散論陳獨秀[J].黨史研究與教學,2004(2).
[65]唐寶林.陳獨秀研究綜述[J].黨史研究資料,1990(11).
[66]唐寶林.第三次陳獨秀學術研討會綜述[J].四川社科界,1995(1).
[67]唐寶林.全國第四屆陳獨秀學術研討會述評[J].黨史研究資料,1997(9).
[68]任建樹.建黨時期陳獨秀研究述評[J].文史哲,1991(3).
[69]王列平.近年來陳獨秀研究綜述[J].社會科學動態,1992(3).
[70]沈寂.陳獨秀研究的曆史與現狀[J].學術界,2002(4).
[71]施風堂.試論陳獨秀在“五四”時期的曆史作用[J].求實,1989(5).
[72]李鴻鈞.陳獨秀在新文化運動中的曆史作用[J].社會科學輯刊,1989(6).
[73]張麗.略論五四時期陳獨秀的曆史地位及其作用[J].牡丹江師範學院學報,1998(2).
[74]朱洪.毛澤東談處理陳獨秀問題的三點教訓[J].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
[75]孫其明.試論“陳獨秀時代”[J].黨史縱覽,2002(1).
[76]葉尚智.關於陳獨秀研究的兩個問題[J].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後記
本書是在我的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修改、補充而成的,也是我近幾年來在學習和研究中所取得成果的一個總結。這一成果的獲得,完全是我的導師陳金龍教授悉心指導下的結果。在論文的寫作過程中,先生給予了我始終如一的認真指導:從論文的選題到寫作提綱的擬定,從研究視野的拓展到研究材料的歸納,從研究思路的引導到具體語詞和標點符號的糾正,無不浸透著先生大量的心血。三年來,先生嚴謹的治學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使我深為歎服,並激勵著我這個對中國近代史深感陌生的學子,不畏艱難、努力探索,進而窺到了本學科研究的門徑,增強了從事學術研究的信心,擴展了學術研究的領域,提高了學術研究的能力。在求學的道路上,先生和夫人李子明老師還給予了我生活上的大力支持,解除了我學習上的後顧之憂,使論文最終得以順利完成。
在論文的寫作期間,具有深厚學術功力的導師組成員王宏維教授、劉卓紅教授給予了我很多幫助和指導,使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再狹窄、研究手段不再單一、研究士氣不再低落。
在學習期間和論文寫作上,西南大學鄧卓明教授、中山大學鄭永廷教授、郭文亮教授以及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林濟教授也給予了有力的支持,使本文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完善。師兄馬建文教授,師姐陳露副教授,師弟田啟波教授、謝迪兵教授、左群副教授、童小彪副教授也對本文的寫作提供了富有價值的參考意見。在此,筆者一並表示深深的謝意。
與此同時,我還要感謝我的家人在我求學道路上所給予的長期支持,沒有他們,我既無法實現自己的求學夢想,更沒機會鍛造自己的研究能力。
由於本人學識有限,深感書中有些內容還應在進一步發掘史料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予以充實和完善。對於書中所存的不當之處,我真誠地希望學界前輩和同仁們予以批評指正。
陳曉鋼
2010年6月於重慶工商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