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貴州篇(2)(1 / 3)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口吃不成胖子,戴勘在四川本就毫無根基可言,現今靠耍弄點陰謀詭計得了便宜,隻能說暫時性站住了腳,但是,真要在四川長期混下去,光有虛的、沒有實的可不成,戴勘這麼沒耐心,實在是犯了大忌。戴勘表麵上混得挺威風,人模狗樣的,實際上早已經危機四伏,就說劉顯世吧,一開始當然為戴勘感到高興,但高興完了呢?高興完了當然就感受到戴勘給他造成的威脅了。在曆史上,這種現象屢見不鮮,這叫功高震主。如果戴勘真能在四川長期混下去,那當然劉顯世眼不見心不煩,一旦混得不順,被趕出來了,那戴勘在貴州地麵上往哪兒擺?一山容不得二虎,真要跟劉顯世鬧起來,自己能有幾分勝算?搞政治的,不能光看著眼前,得走一步想三步,把問題看深看透。戴勘顯然一時得意忘了形,骨頭輕得要飄起來了,他也不想想這麼快就把劉存厚一腳踢了,他在四川能混得安生?萬一混差了,自己還有後路嗎?

劉存厚被戴勘涮了一幹淨,別說好處沒得著,還往裏倒貼,更要命的是,這要傳出去,他的臉往哪兒擱呀?因此,不管是為了利益,還是為了麵子,這個場子非得找回來不可。不過,戴勘雖然兵不多,但劉存厚也是心有餘力不足,剛跟羅佩金打完七天七夜的巷戰,損失慘重,最近又得應付中央那幫來查問事端的官僚,少不得要打點一番,即便是要報仇雪恨,好歹得緩口氣再說。敵所不欲,我必取之,戴勘自然知道劉存厚不能放過他,也知道時間拖長了對他這個外客不利,所以就想借著劉存厚元氣未複之際,打他個措手不及,從此一勞永逸,永絕後患。

要打仗,就得有借口,當然借口總是好找的,北京城最近出了大亂子,黎元洪和段祺瑞府院之爭,而張勳則以調和為名,領軍進京,現下已經重新擁立了溥儀,而劉存厚雖然護駕無功,但也被欽點為四川巡撫。戴勘一看,來得正好,劉存厚這不是張勳逆黨嗎?討伐之!當然,戴勘的兵力委實不足,即便是大失血的劉存厚,也能將他的黔軍團團圍定,而戴勘無奈,又使出了大招——許願離間。找來了羅佩金當幫手,而川軍自然不是滇黔聯軍的對手,不敵敗走。戴勘一看,機會難得,要斬草除根,就率領黔軍追了出去。

戴勘注定是要滅亡的,因為他太不知好歹了,孫子有雲,窮寇莫追,戴勘不聽古訓,認為劉存厚已成驚弓之鳥,一路上勢必丟盔卸甲,潰不成軍,此時不趁勢追擊,更待何時?戴勘跟劉存厚提前破臉,已經是戰略失誤了,現在不知輕重地貿然追擊,則犯了嚴重的戰術失誤,事實證明,接連犯下兩個大錯的戴勘嚐到了惡果。劉存厚雖然戰敗,但並沒有潰敗,他也料到可能會有追兵,因此提前在半道伏下了一支兵馬,而戴勘,則很不湊巧地碰上了這支伏兵,於是乎,得勢不饒人的戴勘被川軍擊斃。老大一死,黔軍自然崩盤。

戴勘的富貴來得快,去得也快,剛剛獨攬四川軍政大權,就因為過於輕縱而送了性命。中國的政治哲學強調恬淡謙衝,處事預留後路,老子也說禍福相依,可見一味用強是取禍之道,戴勘先是想好處獨吞,後又想斬草除根,事事無不用強,最終身死異鄉,也就不足為奇了。戴勘一死,黔係依靠偷雞摸狗、使奸耍詐混來的地盤也就保不住了,從4月底獨掌三印到7月底萬事成空,黔係的美夢隻做了3個月,但是,有夢可做至少也說明黔係混得還不錯。

戴勘一死,黔係又重新回到一窮二白的原點,劉顯世自然對這個結果非常傷心——其實,黔係是黔係,劉顯世是劉顯世,戴勘真要發達了,劉顯世還降得住他?劉顯世可能還沒想那麼長遠,他隻是覺得原本已入彀中的四川以這種方式丟掉未免有些可惜,但是自此也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跟著滇係有糖吃。要黔係獨立去開疆辟土,那顯然是不可能,但是有滇係罩著,說不好就能打打秋風。因此,當護國完了沒多久,老上司唐繼堯打出了護法靖國的旗幟,準備接著去四川搶糧、搶錢、搶地盤時,劉顯世二話沒說,就跟著幹了。

劉顯世說了,此次出征,就是為戴勘報仇去的,頭可斷,血可流,麵子不能丟,戴勘兄弟被四川那幫小子暗算,死得不明不白,這次怎麼也要討個公道。當然,四川比咱貴州有錢多了,搶下了四川,弟兄們就發財了,一句話,幹啊。這次領軍出征的是護國戰爭中在湘西之戰中大出風頭的王文華,也就是劉顯世他外甥,前次風頭是出了,但是沒好處,反倒是讓戴勘拿了大頭,這次出兵川東,既要出風頭,又要拿好處,一個都不能少。

此時,川黔滇靖國聯軍又一次占了四川,為了避免出現上次戴勘和羅佩金爭權的鬧劇,地盤得分清楚了,黔軍拿到了川東的重慶,而滇軍則進了成都。物是人非,護國戰爭中也是滇黔兩軍入川,但是黔係的戴勘前一陣死了,而羅佩金也被唐繼堯給擼了。現在則是一代新人換舊人,黔係換成了王文華,而滇係換成了顧品珍。護國戰爭後是川黔滇的三角矛盾,而護法戰爭後,滇黔各守其分,倒也相安無事,主要矛盾變成了川軍和客軍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