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湘此戰又展現了高出眾人一籌的手段,先是聯結盟友牽製各部,使得八部減為兩部,而當兩部動作不一時,抓住機會,後發先至,逐一擊破。這仗原是八部群毆劉湘,但在劉湘三撥兩劃之下,卻演成了劉湘將八部各個擊破,著實得了個好彩頭。此戰後,劉湘占據了楊森下川東各縣,地盤大為擴大,又收編了楊森三萬部眾,還將郭汝棟部也收歸己有,兵力也急劇增長,聲勢之大,為全川魁首。劉湘坐大,各部雖然不憤,但也知老虎屁股摸不得,急切不可與戰,但是此戰打得如此丟人,這個場子無論如何非得找回來,更何況,現今楊森、羅澤洲都客居李家鈺屬地,雖說是盟友,但也不是長久之計,因此,各部決定撿個軟柿子捏。
這回八部同盟找的是劉文輝。劉文輝不是跟劉湘穿一條褲子嗎?前戰不是堵了各位的路嗎?老子惹不起劉湘,難不成還惹不起你劉文輝了?這八部同盟不敢找劉湘報仇,氣勢上已經輸了一半,而自以為瘦死駱駝比馬大,卻也是看輕了劉文輝,劉文輝到底是不是軟柿子,一會兒這些人就明白了。1929年4月,李家鈺、羅澤洲、楊森、黃隱四部在順慶組織同盟軍,推李家鈺為總指揮,決定兵分三路進攻劉文輝的資中、內江防區,發動了上川東之戰。劉文輝是個聰明人,知道這四部氣勢洶洶,是報仇來的,因此要是上來就硬碰硬,人家這三板斧下來,卻也不好消受。因此,劉文輝采取的策略是避敵鋒芒,以退為進,等對手的這股悍氣給泄了,再行交鋒。於是,四部雖然勢大,但急切求戰之心卻並不順遂,劉文輝部並不與他們馬上決戰,而是收縮兵力,且戰且走,求戰不得自然容易虛火上浮,但虛勁一過,人就徹底虛了。此時,劉文輝部突如猛虎出籠,向外反撲,四部本已勢頹,這下更是被打得大敗。
八部同盟原本是聯合起來與劉湘等人一較高下的,按說實力也並不懸殊,但是無奈八部雖多,卻全無合力,與劉湘一戰,楊森與羅澤洲大傷元氣,而後與劉文輝一戰,又是四部大敗,接連兩場大敗下來,他們就再也無力與二劉爭雄了。如果說劉湘對這八部的圍攻泰然處之還在大家的意料之中——畢竟人家是川中頭字號,實力、資曆都在那兒;而劉文輝也能擊敗四部也有些出人意料了,而且看起來非但大家吃了一驚,那四部想來也是吃了一驚。事實上,劉文輝才是扮豬吃老虎,悶聲發大財,劉湘雖然低調,但大家都還知道此人不凡,而劉文輝強到這個程度,卻著實讓很多人跌破了眼鏡。
劉文輝資曆不算老,名頭不夠響,一直以來就似乎從來隻在川中內爭扮演配角,偶爾露麵,也是渾水摸魚,現如今底牌一亮,大家赫然發現,此時的劉文輝已然是個能與劉湘分庭抗禮的人物。劉文輝是怎麼到今天這個地步的?熊克武崛起於護法戰爭,劉湘崛起於靖川、驅劉之戰,而楊森崛起於南北大戰,似乎無論哪個川中巨頭的崛起都有跡象可尋,但是,劉文輝實在太過特殊,特殊到我們甚至找不到他宣告崛起的代表作。事實上,這才是劉文輝,雖然大手筆不多,但出手必中,從不失手,而越是如此,越證明此人確實不簡單。
孤家寡人
劉文輝悄然坐大,無聲無息之間竟隱與劉湘成分庭抗禮之勢,這充分說明,天下的投機其實都是一碼事,但求有賺無賠,不求一夕騰達,滴水能穿石,集腋亦成裘。四川亂局多年,豪傑之士舉不勝舉,但從熊克武、劉存厚至劉湘、楊森,無論誰有了旦夕之間平定川局的念頭,都是轉眼禍便至,熊克武遠走,劉存厚式微,楊森屢挫,均為此故。劉湘雖然謹小慎微,精明能算,但也曾因為目空一切,高調做人而吃了大苦頭,被迫坐了一段時間的冷板凳,而他能重新崛起,也多是因為恢複了謹慎的性情。劉文輝在這些人裏頭,名聲最小,資曆最淺,亦無煊赫之功,但在川戰這場政治長跑中,決定勝負的並不是爆發力,而恰是耐力——劉文輝不急不緩,確是暗合了長跑之道。劉文輝混到今日,終於得到了川軍各將的認可,從配角演到了主角。
劉文輝現在擁兵12萬,防區除西康十數縣之外,坐擁上下川南,上川東共六十餘縣,屬地之大,地盤之廣,已是大半個四川,在川中眾將中,也就是劉湘能與其相提並論。做小容易做大難,以前實力不濟的時候,需要考慮的事情少得多,占便宜也容易得多,但是到了如今這個位置上,再想前進一步,那就得虎口拔牙,難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語了。劉文輝這出頭之後要考慮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誰混,而這自然就是賭博,而且是關係前途命運的豪賭,在其位謀其政,這場賭博是躲不過去的。
劉文輝占便宜的本事自然是爐火純青,但是現如今擺在他麵前的這場賭局跟他以前的賭法大相徑庭——賭注太大,賭局難測,而且難於風險規避。當時中央的局麵又是混亂無比,北洋係雖然垮台,國民黨卻又分成蔣係、桂係、馮係、晉係四派,蔣介石欲削平諸侯,自領霸主,但優勢卻又不甚顯明。想來劉文輝也是想破了腦袋,也看不清局麵,於是,隻能一切都看天意了——劉文輝下注了,賭的是桂係。劉文輝肯定有他的想法,桂係當時正是如日中天,實力鼎盛,此前還將蔣介石逼宮下野,現在實力遠甚當初,想必更操勝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