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楊一戰,楊森元氣大傷,雖然在和劉湘合作驅袁之後複出,聲勢複振,但也隻能跟劉湘堪堪相較,隱處下風。而後劉湘與楊森同受老蔣指令攻鄂,但是二人態度迥異,劉湘淡漠,而楊森激切,最終結果是楊森在武漢一戰中灰頭土臉,損失慘重,而劉湘差點借機鳩占鵲巢,此戰之後,劉湘已然優勢在握。至於楊森因吳佩孚事而遭圍攻,劉湘依然是暗中挑唆,冷眼相看,雖事未成,卻也收編了範紹增部,削弱了楊森,此戰之後,劉湘已然徹底壓倒了楊森。
因此,劉湘是怎麼反超楊森的呢?劉湘總是能準確找到楊森的弱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打擊,更有甚者,在屢次的倒楊之役中,劉湘雖然頻頻參與其間,卻極少出兵攻襲,大多是借刀殺人之作。劉湘總是隱藏在幕後,冷酷地一點一滴蠶食楊森的優勢。而楊森呢,性情豪放,為人感性,最終將優勢拱手讓人。一個左右逢源,一個四處碰壁,一個冷酷,一個熱血,孰勝孰敗,不言而喻。
扮豬吃虎
劉湘自複出以來,雖偶有小挫,但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早已複先日舊觀,而他的主要對手楊森則屢屢受挫,優勢也已蕩然無存,此消彼長,如今的四川,劉湘已隱有超然之勢。而自川軍各部易幟,劉湘更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當然,又是拖了楊森的福,正因為楊森接納吳子玉犯了蔣介石的忌諱,劉湘方得機會獻忠投效,此前聯眾倒楊,儼然以國府欽差自居。劉湘既已取得老蔣信任,又據有重慶富庶之地,實力穩步提升,雖無平服全川之能,卻已是個中翹楚。
眼下四川群雄並起,劉湘雖小有優勢,但短期內以一敵眾,統一四川,卻也是絕無可能,況且,吃一塹長一智,劉湘自那次下野之後,就已深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加之劉湘本就謹慎,自也不會再有此念。劉湘在四川滾打多年,深明其中利弊,也知道飯要一口一口吃的道理,統一全川,首要的工作就是拉一批,打一批,減少對手的數量,完成清場工作。
既然要拉要打,自然就得先弄明白拉誰打誰,如何動作最為高效。首先,盟友當然不能過多,多了就達不到減少對手數量的效果;其次,盟友必須強弱適中,太弱就非但不能清場,而且反受其累,太強則投食飼虎,反為不利。劉湘權衡再三,決定拉攏保定係,排擠川軍餘眾,保定係核心三人,恰好不多不少,實力固然不如劉湘,但也是強力臂助。於是,1928年9月23日,劉湘就跟保定係的三個骨幹劉文輝、鄧錫侯以及田頌堯在資中開會。當然會上所談的就是如何合作,如何禦敵,然後如何分贓,計較之後,達成協議,由劉湘出任川康裁編軍隊委員會委員長,劉文輝為四川省政府主席,鄧錫侯、田頌堯等為委員。
此會一開,川中嘩然,川軍餘將都是大感不憤,這明擺著就是劉湘四人自說自話分家,把哥幾個都擋在門外,大家一口鍋裏吃飯,你們把食都占了,我們喝西北風去?劉湘能跟保定係三人組個小團體,難道他們就得等著被各個擊破?沒得說,你聯合你的,我聯合我的,大家到時候見真章。於是,被排擠在外的川軍各將在劉湘開完會後沒多久也聚一塊兒開了個會,10月10日,楊森、劉存厚、賴心輝、郭汝棟、黃隱、李家鈺、陳書農、羅澤洲八部聯合成立“國民革命軍同盟各軍軍事委員會”,簡稱“八部同盟”,推楊森為主席,李家鈺、陳書農為副主席。自此,川中一分為二,即將上演的又是川鬥的主旋律,自熊克武離川之後,就每年必演上幾回的同學之爭——劉湘與楊森之戰。
八部同盟自然不願意落人後手,因此,開會之後便決定共同發兵重慶,攻打劉湘。但是,八部既稱八部,匆忙進兵自然也有號令不齊,兵力不統的弊病,原本是八人摩拳擦掌,決定幾路合圍,對劉湘來個甕中捉鱉的,但是,仗還沒打,就有幾路被劉湘不動聲色地給退了。三國演義裏講曹丕曾在劉備新喪之時,聯合東吳、西羌、南蠻,兵分五路進攻成都,當時後主劉禪彷徨無計,正是諸葛亮未動一兵一卒,將五路兵馬逐一發付。諸葛亮所用的手段說來並不複雜,就是牽製,比如對付西羌,就是以馬超做牽製,而劉湘大概也是看過三國演義的,依樣畫葫蘆,聽聞八路兵發之時,就跟保定係相聯係,讓劉文輝等部牽製對手,這牽製的手段一用,八部就剩下了兩部,進攻重慶隻剩下楊森和羅澤洲兩部。
八部剩下兩部,按說已經是先折一陣,但如果能統一行動,倒還能打上一打。但是楊森這個盟主大概也是說話不咋管用,明明跟羅澤洲講好一起行動的,沒想到羅澤洲貪慕重慶富庶,存了個先下手為強的念頭,在10月中旬就搶先出兵,想要先發製人。羅澤洲實力本就不如劉湘,卻不等盟友,孤軍入境,這還能有好果子吃?劉湘看到這個情況也知道天助我也,於是趕在楊森大部未到之前,親赴前線督陣,與羅澤洲決戰。雙方從10月17日起,在江北一碗水地區激戰兩日,羅澤洲兵微將寡,被劉湘擊潰。其後,劉湘馬不停蹄,動員兵力去迎擊楊森,半道截擊,自然是事半功倍,楊森猝不及防,又是大敗,此次丟城失地,所屬防區下川東盡為劉湘所取,而楊森自己則逃往李家鈺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