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戰到如今,其實楊森是最有希望統一四川的,因為四川還從沒有誰能像他那樣擁有對川軍餘部如此壓倒性優勢的軍力,但是,楊森注定不是四川的霸主,因為他缺乏一個霸主最重要的素質——謹慎。千裏之堤,潰於蟻穴,楊森落敗充分說明了這個道理,霸氣是好的,但得意忘形也是取禍之道。
福星高照
倒楊之後,大抵是袁祖銘和劉湘在分贓的問題上沒有談攏,最後鬧了個一拍兩散,而袁祖銘趁著劉湘不在重慶,玩了點花招,將劉湘勢力盡數逐出。劉湘無奈,隻得去找剛打了一架的老同學幫忙,楊森當然也想東山再起,而川軍餘部呢,實力均不如劉湘,為了避免劉湘坐大,也同意楊森入川。既然各方麵都無異議,條件談攏了,楊森也就入川了。此後楊森召集舊部,與劉湘合作,賴心輝、劉文輝等人響應,將袁祖銘逐出了四川。
楊森去而又返,但實力已非昔比,雖然分到了下川東的地盤,但再也無當年一覽眾山小的氣魄,這就跟他的主子吳佩孚似的,雖然複出,而且陣仗搞得挺大,但畢竟也是夕陽斜照,強弩之末了。然而,還有句話叫做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楊森雖然元氣大傷,但畢竟底子厚,這次回來後依然還能與劉湘分庭抗禮,比之川軍餘部,尚有些優勢。劉湘與楊森這兩個人速成係核心而今是四川的主角,在川東二龍戲珠,誰也奈何不得誰,但是四川地麵上除了這倆主角,還有一批配角。配角自然是不如主角那麼惹眼,但是人家也得混飯吃,綠葉配紅花的戲碼,他們也沒興趣,所以就隻能團結起來跟主角搶戲。
軍隊裏拉關係,最好的橋梁就是校友之誼。四川前有武備係,中有九人團(這九人就是留日期間的同學),現有速成係,都是校友關係打頭。因此,配角們攀交情,也是從校友情誼入手。於是,四川軍界又形成了兩個派係,一是劉文輝、鄧錫侯和田頌堯為核心的保定係——這仨目前在四川應該僅次於速成雙雄;二是李家鈺和羅澤洲為核心的軍官係,這兩人是新晉人物,李家鈺就是在1926年剛從第一師師長升任邊防軍司令,四川陸軍軍官學堂不如保定軍校牌子大,因此軍官係成員在四川軍界曆來不受待見,自然李家鈺也得到了不少響應。速成、保定和軍官三派,最有實力的無疑是速成係,但是速成係那倆現在可不太對付,因此,雖然保定係和軍官係實力稍遜,但也混得下去。
就在四川吵吵鬧鬧,沒個消停之時,民國又出了大事——南方國民政府興師北伐。川軍各將自己家裏頭這點子爛事還沒鬧明白呢,自然沒心思到外麵去折騰,但是國民黨要搶北洋係的飯碗,川軍幫不幫忙先不說,你得先給我表個態吧——到底是接茬跟著北洋混,還是棄暗投明?其實到底跟誰混,估計除了楊森,餘人倒也沒啥偏好,但是這個態卻也不好表,關鍵是辨不清風向,萬一表錯了態,那不就抓瞎了?不過北伐軍眼見勢頭凶猛,瞬間取下湖南,形勢比人強,逼著人表態。於是,劉湘、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於1926年8月通電討伐吳佩孚,但是也留了一手,光表態不出兵。
這幾個跟玉帥沒交情,說反就反了,倒也罷了,但是楊森就麻煩了。楊森混到今天,說白了,是托了玉帥的福,楊森又不是忘恩負義,沒有良心的主兒,對玉帥,他是感激的,因此對這事非常頭疼。國民黨方麵也知道楊森跟吳佩孚這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係,更怕楊森出兵相助,於是一方麵派朱德、陳毅等川籍人士前往遊說,另一方麵川中名將劉伯承發動瀘順起義,再兼國民黨在10月攻克了武漢,楊森眼見玉帥大勢已去,無奈隻得同意易幟。11月,廣東國民政府分別委任楊森、劉湘、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軍軍長;12月,又任命鄧錫侯、田頌堯為第二十八、二十九軍軍長。自此,四川易幟正式完成。
國民政府將四川最具實力的七個將領都任命為軍長,表麵上看是一碗水端平,不偏不倚,實際上暗藏玄機——這叫做叢建諸侯而少其力。國民政府不怕四川亂,就怕四川不亂,如果四川出個強勢人物,把亂子平了,那就是又一個半獨立藩鎮。為了避免出現這種情況,國民政府就希望把水攪混,而將七個人都任命為軍長,實際就為了攪渾水——為的就是給國府收川贏得充裕的時間。事如人料,四川的統一之戰確實打得格外艱難,可謂曠日持久,到最後劉湘統一四川,那也是扒了好幾層皮,而且更可悲的是,劉湘還沒來得及安享勝利果實呢,四川就被老蔣給搶了。
易幟之後,四川就形成了各地均有其主,藩鎮之中有藩鎮,亂中有定的格局。比如一直就不甘於平淡的楊森就發現世道變了,再想在四川有所進益,難度係數那是提了好幾個數量級,但是楊森可不是那種能太太平平過日子的人,這當口就又把目光投向了臨近的鄂西,想趁著北伐之機,順手牽羊,撈點掙點。早在易幟之前,楊森其實就已經出兵鄂西了,表麵上當然是幫玉帥助拳,實際嘛,無利不起早,幫玉帥幹活,玉帥自也不能虧待他。可惜的是,楊森選錯了時候,這正是北伐軍勢頭最猛的時候,那還不是撞槍口上了?於是,楊森初次進軍鄂西被北伐軍給打了回來,隻能暫且忍耐,等待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