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棲霞山之戰又打了個來回,夏威率部將其奪回之後,再度交由第一軍防守,未曾想到,第一軍又沒頂住,棲霞山再度失卻——當然,又被夏威再度拿回,這回李宗仁長了個心眼,不敢再讓第一軍接手了。棲霞山雖不是主渡點,但得失之間,實有天壤之別,如在北伐軍手裏,就能對龍潭之敵實施東西合圍;但如在孫部手中,就能策應龍潭渡江部隊,白崇禧那邊更難抵敵,好在,兜兜轉轉之後,夏威足夠硬氣,終將棲霞山掌握在了自己手中。29日晚,被白崇禧命令前往龍潭增援的第一軍三個師抵達龍潭附近,三軍齊備,北伐軍終在李宗仁命令之下於30日拂曉東西並進,全線發動反攻。
戰鬥進行得異常慘烈,孫部依山背水,後無退路,唯有強行衝鋒,又兼主帥親自壓陣,抵抗之頑強前所未見,龍潭數十裏之地,殺聲震天,硝煙彌漫,未幾則屍橫遍野。所幸桂軍素習惡戰,戰鬥越是慘烈,越能激發悍勇之氣,在孫部陣地青龍、黃龍二山不濟犧牲,反複衝鋒,而孫部依托地利,居高臨下,火力殊為熾烈,戰至下午三時,終以慘痛代價占領二山,孫部被迫向江岸撤退,五時,北伐軍克複龍潭。當然,戰事尚未結束,孫部在31日淩晨突然發動逆襲,好在將士奮勇,又兼白崇禧和何應欽均在陣中督戰,非但頂住了這一輪凶狠的反撲,還就勢發動逆襲,孫部乃再度被逼向江岸。孫傳芳見大勢已去,乃乘小汽艇奔命,而至下午二時,無法渡江的孫軍大部遂為北伐軍所俘,數目之巨,實堪驚人——孫部渡江部隊六七萬眾,被俘大半,幾有四萬餘眾,武器輜重更是不可勝數。
龍潭之戰,本是孫傳芳趁著寧漢內訌,北伐軍軍心不穩、人心不齊之際突然發動的大規模奇襲,意在一戰而定天下,然而,陰差陽錯之下,看起來萬無一失的計劃莫名之間卻又漏洞百出。先有李宗仁廬山之行返寧途中遭遇敵船,又有白崇禧籌餉未遂,滯留上海,得以東線指揮,再有李宗仁心血來潮,阻住意欲去杭的何應欽,凡此三端,均是偶然所得,然而正是這三個偶然決定了龍潭之役的結果。所謂人算不如天算,孫傳芳此戰時機、戰略籌劃都是無懈可擊,可悲的是,天不助他,徒呼奈何!
自搬石頭砸腳
南京政府的狀況本在蔣介石下野後達到了最低點:在軍事上,既有孫傳芳妄圖伺機反撲,東山再起,又有唐生智叫囂東征,意欲鯨吞東南,誠可謂腹背受敵;在經濟上,上海財團為老蔣所製,南京政府財政日拙,難以維持;在政治上,老蔣的一批盟友在其下野後紛紛離職,汪精衛又向以領袖自居,不願側目以視新桂係,獨坐南京的新桂係誠是枯守空閨。然而,這一切的不順都在龍潭之戰後得到了質的改變,本來還可能打算看戲的老蔣估計也得忍不住罵句娘希匹了,新桂係命夠硬,居然就能在極端不利的情況下力挽狂瀾於即倒,非但守住了江南,還徹底擊潰了孫傳芳的主力,甚至還就勢收複了一些江北失地。局勢至此,李宗仁在借汪逼蔣度過了一段最艱難的時期之後,終於否極泰來,初步站穩了腳跟。
揚眉吐氣的李宗仁當然要趁熱打鐵,徹底解決寧漢的對立問題,於是,便再三電促汪精衛來寧主持大局。汪精衛此時自是誌得意滿,他跟老蔣此前在廣東屢屢鬥法,但最終不免輸個灰頭土臉,無奈之下還去了趟法國避風頭,此次甫一回國,在上海慘遭右派奚落也就休提,回到武漢還被舉著反共大旗的老蔣壓迫甚苦,如今終於撥開雲霧見青天,老蔣下野了,汪精衛不就是當然的黨魁了?汪精衛此人,表麵上看起來人五人六,儀表堂堂,風流倜儻,舉止雍容,一副紳士派頭,但實際上,所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汪精衛本人不過是個偽君子罷了,權力熾烈,幾是無人能及。按道理說,政客有些權欲,倒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就是被國民黨史書捧上了天的孫國父也大抵如此,但是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汪精衛與孫中山可說是形似而神不似,孫中山雖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其果敢堅韌、愈挫愈勇的信念均非常人所能及,而汪精衛臨事遲疑,寡謀少斷,唯有愛權一點才青出於藍。如老蔣一般,愛權而善弄權,倒也是一世梟雄,但如汪精衛一般,眼高於頂,卻又誌大才疏之流,著實不足道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