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8章 新桂係篇(32)(1 / 3)

由於在隨棗會戰和長沙會戰中日軍都未能取得預期戰果,中國軍隊構成的威脅依然讓日軍高層寢食難安,尤其1939年年底蔣介石還命令各戰區發動了所謂冬季攻勢,各戰區不免也要做做樣子,打得好壞是其次,關鍵是,日本居然發現中國軍隊還有還手能力,這自然讓日軍不得不再次提高警惕。在此情況下,各戰區中威脅較大的第五戰區各部自然不免又成為了日軍的眼中釘,為了徹底清除我軍在平漢線兩側鬼魅一般的襲擾,日軍不得不痛下決心,再次將清洗第五戰區戰力提到議事日程上來,而棗宜會戰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展開的。

有了隨棗會戰做鋪墊,我軍高層如蔣介石和李宗仁自然認為日軍如要掃蕩我第五戰區各部,自然也隻能故技重施,無非仍是隨棗會戰的那一套,而我軍隻需如此這般,定能大破來敵。日軍初時的作戰態勢,確實如高層所料,跟隨棗會戰如出一轍,唯一的區別就是此次日軍先從兩翼突破——第3師團由信陽經明港至唐河左旋,進攻新野南白河地區與樊城附近;第13師團沿大洪山以西漢水東岸北進,迂回包圍樊城一帶第五戰區主力,與第3師團協同作戰;而當兩翼取得突破之後,由第33師團從隨縣展開,中路突破棗陽,對我軍做大包圍。

我軍高層的破敵計策是逐次抵抗,誘敵深入,而後四麵合圍,擊潰日軍來犯之敵——自打長沙會戰之後,蔣介石似乎就堅定了敢打勝仗的信念,此次也屢屢通電第五戰區,要求第五戰區休要消極待敵,而須積極運動,伺機殲敵,顯然,我軍高層已不滿足於恢複戰前態勢要主動尋求決戰了。而在棗宜會戰開戰之初,也似乎是朝著我軍所預計的方向進展,唯一沒有料到的是,日軍挺進速度太快,在順利突破我軍第一道防線之後,日軍以每日30至40公裏的速度前進,以至於我正麵守軍84軍173師在負責掩護友軍撤退時被敵圍攻,師長鍾毅也壯烈殉國。不過,除了鍾毅173師之外,我軍跳出包圍圈還算及時,日軍雖在5月8日占領了棗陽,但是我軍均已跳出日軍包圍圈,決戰從這時才剛剛開始。

有意思的情況出現了,日軍在占領棗陽後宣稱任務已經完成——事實上任務有沒有完成日軍心裏清楚得很,並於當日晚上八時下達了撤退令;而我軍在跳出包圍圈後已經對日軍形成了反包圍的態勢,我軍指揮部也在十一時下達了總攻令;攻方稍戰即退,守方卻戰意濃烈,此戰從一開始就透著詭異的氣息。我軍下達總攻令後,湯恩伯第31集團軍迅速從南陽南下,將第3師團包圍於樊城附近,此外,大洪山一線的張自忠第33集團軍也迅速北上,另外,日軍西側有我30軍和75軍6個師,東南向則有我45軍和94軍5個師,似乎我軍大包圍態勢已經形成,接下來無非是甕中捉鱉罷了。

棗宜會戰我軍從被包圍到反包圍,這一切都在我軍預料之中,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則迅速脫離了我軍所預想的軌道。當日軍準備撤退後,先行的日軍在南側跟我第33集團軍產生了接觸,而後日軍迅速意識到作戰時機已到,當即命令第13師團、第39師團和池田支隊迅速南下,而第3師團則掩護其北翼,準備在局部聚集兵力,重擊我第33集團軍。看到這裏大家想必一腦子的問號。首先,撤退日軍與我軍產生接觸在所難免,日軍憑什麼就此認定可以一戰?其次,日軍認定可以一戰後,憑什麼來確定我第33集團軍主力所處位置?答案是,我第33集團軍的一切狀況,包括兵力部署、作戰意圖以及具體方位都被日軍掌握得一清二楚,而原因則是日軍截獲了我第33集團軍與總部的聯絡電報。而直到此時,我軍總指揮部還未能意識到危機的到來,指揮部被日軍放出的假情報所迷惑,如在夢中,居然繼續命令張自忠率部進攻日軍,而張將軍的命運也由此注定。

張自忠將軍手裏僅有5個師,為日軍半數,且西北軍出身,裝備落後,兼之行蹤暴露,日軍重兵圍攻,張將軍所處困境可以想見。更可怕的是,日軍深諳擒賊先擒王的道理,迅速南下後,便集中兵力對33集團軍司令部實施戰略包圍。從15至16日拂曉,日軍集五六千重兵,20架飛機,對張將軍防地實施9次衝鋒,張將軍所率1500餘部眾傷亡慘重,16日始,張將軍親率特務營參戰,午時左臂中彈仍不願輕下火線,至下午2時,我軍已戰至數百人,張將軍乃將自己的衛隊投入戰鬥,戰至4時,日軍終突破我軍防線,張將軍乃壯烈殉國。

張將軍自盧溝橋事變被汙為漢奸以來,從臨沂血戰至潢川守衛戰再至隨棗會戰乃至棗宜會戰,每戰必存以死報國之念,以血漢奸汙名。本次作戰,作為集團軍司令的張將軍本可不必親上火線,然如張將軍5月1日昭告部下時所言“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隻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曆史之民族,決不至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張將軍作戰之勇,決心之強,意誌之堅,確實如其所言,海不清,石不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