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是一項大智慧。據說,哈佛大學設有一門世界上其他任何大學都沒有的課程——觀人學。該課程教人如何通過對對方的各種動作、姿態、表情、談吐和修飾等內容的辨別,洞察其心理秘密,達到“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效果。學習這門課程的學生,在畢業之後的人生道路上長期因此而受益。
我國古人在很早的時候就認識到識人的重要性。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需要人才。然而,“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社會上不缺乏人才,缺少的恰恰是識才之人。英才何以出?他需要條件,而這個條件就是遇到識才的“伯樂”。《史記·商君列傳》引古逸詩:“得人者興,失人者崩。”中國曆史悠久,曆朝曆代都會英才輩出。有人甚至說“英雄造時勢”,因為一個人會對一個時代的風雲變遷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人才需要善於發掘利用,小人同樣也需要加以甄別。“小人難防”,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在敵人麵前能進退自如、保全性命,卻在小人手上栽了跟頭。鑒人術的作用就是要料敵於先,及早做好防範,先發製人。
然而,識人之難,又往往使人不可避免地犯錯誤。《列子·說符》中說,“治國之難,在於知賢”,所以袁崇煥最終成為時代的悲劇。現在人們也常說“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麵不知心”,人性的難以琢磨,使人和人之間相處時缺乏一種安全感。
知人之難,首先因為人是一種複雜的動物,人的思想有很強的主觀性;其次,人之所以難以捉摸,是因為人的思想多隱蔽在外表之下,所以經常會有表裏不一的情況出現。僅憑觀察,很難知其本質。貌似善良的人也可能包藏禍心,貌似遲鈍的人也可能奸詐無比,侃侃而談的人有可能像繡花枕頭般地根本就不實用。
老子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這個世界上許多人的本質與其表現出來的外在形象有很大的差異。
據說,三國時期,曹操派刺客去刺殺劉備。
刺客見到劉備之後,並沒有立即下手,而是與劉備侃侃而談,說了一番如何削弱魏國,一統中原的言辭。刺客的分析頭頭是道,劉備對此讚不絕口。
這時候,諸葛亮正好進來。刺客知道諸葛亮慧眼如珠,害怕自己的身份被識別出來,於是便托詞上廁所。
劉備對諸葛亮說:“剛才我得到一位奇才,可以幫我們削弱魏國的勢力。”諸葛亮則早已看透此人,便說道:“此人一見我,便露出害怕的神色,眼睛低垂,不敢正視,形態畏縮奸邪,一定是個刺客。”
劉備連忙派人去追,刺客已經跳牆逃走了。
劉備求才心切,一時放鬆警惕,險些被刺客所蒙蔽。而諸葛亮通過察言觀色,瞬息之間便看出這個人的動機和目的。麵對偽裝真實麵目的人,如果沒有豐富的識人智慧和經驗,很容易受騙上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