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明眼識小人(2 / 2)

春秋末年,晉國中行文子被迫流亡在外。有一次,經過一座城池時,他的隨從提醒他道:“主公,這裏的官吏是您的老友,為什麼不在這裏休息一下,等候著後麵的車子呢?”中行文子答道:“不錯,從前此人待我很好,我有段時間喜歡音樂,他就送給我一把鳴琴;後來我又喜歡佩飾,他又送給我一些玉環。這是投我所好,以求我能夠接納他,而現在我擔心他要出賣我去討好敵人了。”說完此話,中行文子很快地就離去。果然之後不久,這個官吏就派人扣押了中行文子後麵的兩輛車子,獻給了晉王。

中行文子在落難之時,能夠推斷出“老友”的出賣,避免了被其落井下石的災難,這可以讓我們得到如下啟示:當某朋友對你,尤其你正處高位時,刻意投你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結交,而不是看中你這個人本身。這類朋友很難在你危難之時施以援手。

但是可惜的是,在普通的人當中,像中行文子這般洞明世事的人並不多見。而像《伊索寓言》中的鹿一樣的人卻比比皆是:

鹿口渴得難受,來到一處泉水邊。它喝水時,望著自己在水裏的影子,看見自己的角長而優美,洋洋得意,但看見自己的腿似乎細而無力,又悶悶不樂。鹿正自思量,出來一頭獅子追他。它轉身逃跑,把獅子拉下好遠,因為鹿的力量在腿上,而獅子的力量在心裏。這樣,在空曠的平原上,鹿一直跑在前頭,保住了性命;到了叢林地帶,它的角被樹枝絆住,再也跑不動,就被獅子捉住了。鹿臨死時對自己說道:“我真倒黴,我原以為會敗壞我的救了我,我十分信賴的卻使我喪命。”

相比而言,狐狸就聰明多了:

狐狸躲避獵人,看見一個伐木人便請求把它藏起來。伐木人叫狐狸到他的茅屋裏去躲著。過了不久,獵人趕到了,問伐木人看見狐狸沒有。伐木人一麵嘴裏說沒看見,一麵打手勢,暗示狐狸藏在什麼地方。但是,獵人沒有注意到他的手勢,卻相信了他的話。狐狸見獵人走了,便從茅屋裏出來,不打招呼就要走。伐木人責備狐狸,說它保全了性命,卻連一點兒謝意都不表示。狐狸回答說:“假如你的手勢和你的語言是一致的,我就該感謝你了。”

這隻狐狸麵對一個人做的“好事”,並未受到表麵的迷惑。對於口裏說要行“好事”,實際上要做壞事的人,有一種很好的識別方法:觀其表麵之意而作反解,可即刻識破其虛假勾當。逆向思維的角度,能讓我們從一個籠罩著光環的好人好事的反麵去發現從正麵很難看見的背影,從而避免輕信所帶來的失誤。

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事業上,凡事均須擦亮眼睛,不放過事物細微的變化,遇到異常現象更須立即提高警惕,不能粗枝大葉、疏於防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莫讓別有用心的“小人”有機可乘,從而置自己於困難或危險之地,給自己的事業和生活造成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