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察譽有偏頗之繆(1 / 2)

我們在識別人才時,常犯的錯誤之一是:考察一個人的名譽時,會有失公平。

盡管我們都知道“耳聽為虛”,但通常我們想認識一個陌生人,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四處打聽。打聽出來的結果,往往又會被人信以為真。然而,對於工於心計的人來說,別人評價他好,他不一定真好,可能是他善於交際、性格圓滑的結果;對於比較有個性的人而言,大家說他壞,他不一定真壞,可能此人特立獨行,不近人情,隻是人緣較差罷了。

戰國時齊威王整頓吏治,廷議官員優劣。朝臣眾口一詞,紛紛讚揚阿城大夫政績突出、精明強幹;一致認為即墨大夫清高自傲、貪功圖名。按慣例,阿城大夫的升遷與即墨大夫的遭貶當是自然。然而,為了使獎懲的依據準確無誤,齊威王接受相國鄒忌的建議,派使者到阿城、即墨明察暗訪,了解真實情況,看實績,聽民言,發現實際的情況與眾人的議論恰好相反。最後即墨大夫受到重賞,阿城大夫則被活煮。

耳聽為虛,但眼見就一定為實嗎?也不一定。凡事不可一概而論。這還需要你有一雙善於識人的眼睛,能夠做到去偽存真,透過現象認識本質,這樣的判斷才是可信的。

相傳,孔子走到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時候,窮困不堪,連野菜湯也喝不上,七天沒有吃到一粒糧食,隻好在大白天裏睡大覺。

他的弟子顏回找到一點兒米,把它放在甑裏麵煮。飯快熟了,孔子看見顏回抓甑裏麵的飯吃。

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裝著沒有看見剛才那件事的樣子,站起來說:“剛才我夢見祖先,我想用這些飯食來祭奠他們。”

顏回連忙說:“不行。剛才有灰塵掉進甄裏,把飯弄髒了一些,我感到丟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來吃了。”

孔子聽了感慨地說:“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還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腦子,但腦子有時也靠不住。你們要記住,了解一個人確實不容易呀!”

正是因為孔子知道識人不易,所以他才沒有草率地以自己的所見來判斷一個人。所以,不要輕易地用自己“親眼所見”來為一個人下結論。

一個領導在鑒別人才的時候,對於眾口一詞的評價是不能相信的。如果所有的人都說這個人好,那麼就有黨同伐異之嫌;如果所有人都認為這個人不好,真正的人才也許就被埋沒了。劉劭認為,真正可信的評價是將對人的稱讚分為上、中、下三個方麵,然後對上等人引導、提拔,對下等人勉勵、幫助、推薦。如果不能照顧周全,就一定會因過失而造成損害。

王黼原名叫王甫,後來因為和一個宦官同名,皇帝就給他改為黼。他為人多智善佞,擅長沽名釣譽。他對上能順應上意,對下能收買人心,一度在朝中混得順風順水。

據說,王黼風神俊美,兩目炯炯有神,非常能言善辯。大臣何執中很賞識他,提升了他的官職。後來宰相張商英在宋徽宗那裏失了寵,宋徽宗就派人到杭州,賞賜玉環給已被罷相的蔡京。王黼探知到這件事,就向朝中上疏,攻擊張商英失職,列舉出蔡京的政績,提出讓蔡京重新出山。很快,蔡京重新做了宰相,為了報答王黼,把他提拔為禦史中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