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擴大蔡京的權勢,王黼就誣陷對他有恩的何執中。幸好皇帝沒有相信他的話,這件事情才作罷。蔡京退休後,王黼假裝順應人心,一律反其道而行之,罷除方田法,拆毀辟雍和醫學、算學,合並會要和六典各局,淘汰省府屬官,減損遠郡使和橫班官俸祿的一半,廢除茶鹽鈔法,對富戶的科派一律免除,人們一致稱讚他是賢相。
宋徽宗也十分器重他,把他住的閣樓題名為“得賢治定”,又九次為他題寫亭、堂榜額。但王黼表麵上一副公忠體國的樣子,暗地裏卻搜羅天下寶物,蓄養妓女,整天聲色犬馬。他引誘了朝中官員鄧之綱的小妾,還通過誣陷把鄧貶到了海南。朝中大臣凡是和他作對的,一律被貶官發配。
王黼在得到宋徽宗寵愛有加的同時,還忘不了利用手中的權力給自己大肆地謀取私利。宣和二年(1120年),北宋與金朝簽訂了《海上盟約》。為了解決聯金攻遼的經費,王黼下令:在全國的每戶居民中按人頭出“免夫錢”,以解決聯金攻遼的軍費開支不足的問題。結果,僅此一項就斂財達六千二百萬緡之多,差不多相當於北宋宋徽宗時期全國一年的財政收入。據史料記載,北宋時期的稅收在曆史上已經屬於最高的一個朝代了,再加之擾攘不休的花石綱,當時再向廣大貧苦的老百姓征收這麼一大筆錢,老百姓已經是不能夠承受了。而且,在征收“免夫錢”的同時,王黼假借以修黃河為名,在民間大搞征集攤派,此次共收到一千七百餘萬緡。經過王黼如此幾次折騰,又正值北宋王朝風雨飄搖之際,民不聊生,於是便有了“河北群盜因是大起”,宣和元年的“梁山起義”,宣和二年睦州青溪縣的方臘舉行了“幫源起義”,宣和五年河北、山東的農民紛紛起義。“少者數百,多者數千,白晝橫行”,以至“巡尉不敢抗,縣鎮不能守”。在方臘起義時,王黼很害怕皇帝知道這件事會壞了自己的前程,所以他便隱而不報。誰料想,方臘的起義越來越浩大,繼而又攻破了六座郡城,眼看再也不能瞞下去了,王黼這才上表報告。平定方臘後,王黼仍然作為功臣被提升為少傅,很快又當上了少師。
王黼這種靠政治投機所得到權力的小人,雖然其內心十分狡黠、奸詐無比、陰險毒辣,但由於有著俊逸灑脫的風儀和機智得體的談吐,所以往往容易讓人上當受騙。然而,“日久見人心”,時間一長,王黼的為人和所作所為令文武百官憤恨,更令新皇帝欽宗十分厭惡。欽宗皇帝繼位後,專門下旨不準王黼進入閣門以內。在金兵攻陷汴梁後,王黼不等朝命,便帶著家小倉皇出逃,後被宋朝官兵追上處死。當地老百姓因痛恨王黼,就把王黼的首級割下獻給朝廷。這個曾幾時位高權重的政治投機小人,最終落得個身首異處的可恥下場。
人的思維和情感都是極其複雜的,認識人需要一個過程。眼睛一時所見到的不能作為我們評判的標準,還應該經過大腦思維的過濾,才會在識人上不失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