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6.論才有申壓之詭(1 / 2)

“論才有申壓之詭”。“申”指“顯達”,“壓”指“窮困”。上等才智的人,顯達之時,不忘勤勞儉樸;窮困之時,仍然潔身自好。中等才智的人,富貴顯達時,揮霍無度;窮困潦倒時,眾叛親離,招致怨謗。人們不善於根據各種情況鑒別人才,就不能得出正確結論。

論才必須考慮客觀情勢。有人曾說:“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可是努力也不一定會成功。”為什麼努力不一定會成功呢?因為要成功,除了努力與聰明才智之外,還有環境、機運等客觀的因素。因此識人若單以成功來論英雄,那就陷入本段所要談的謬誤——“申壓之詭”之中了。

成功是需要資本的,有財有勢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劉劭說,人在富有、尊貴、享通的時候會得到提拔;在窮困匱乏的時候會受到壓製。這是相對於中等才智的人來說的。中等才智的人,如果他們依靠財富而得勢,便會將很多財物存起來,並周到地幫助他人;得到他救濟的人,會找一些他值得讚美的方麵讚美他;得到他幫助的人,會挖出他小的德行加以誇大。這是有財勢的人得以成功的資本。而一旦身處貧困、地位低下時,想施舍別人但沒有錢財,想幫助他人卻沒有權勢;不能體恤親人,也不能救濟朋友;無法去做那些仁義的、能給自己換得名聲的事情,即使有才能也會被別人的非議甚至怨恨之聲所埋沒。

古往今來,以功業、文章揚名於後世者,都具有為人所推崇的節操和品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身在仕途則憂國憂民,處江湖之遠仍能保持氣節。

謝安(320—385),字安石,出身於名門世家,從小受家庭的影響,在德行、學問、風度等方麵都有良好的修養。

四歲時,譙郡的名士桓彝見到他大為讚賞,說:“此兒風神秀徹,後當不減王東海(即王承,東晉初年名士)。”當時的宰相王導也很器重謝安,青少年時代的謝安就已在上層社會中享有較高的聲譽,社會上把謝安看作安民救世的人物。但謝安早年無意仕宦,朝廷公府雖屢次召他出來做官,都被他以身體不好為借口推辭。他寓居在會稽的東山,經常與王羲之、支遁、許詢等人一起遊山玩水,吟詩詠文,過著逸士一般的悠閑生活。

鹹康中,在揚州刺史庾冰的強迫下,他不得已出任為庾冰的僚屬,但隻一個月左右,便又辭職回家。後吏部尚書範汪提名謝安任吏部郎,謝安即寫信拒絕。禦史中丞周閔奏謝安被召,曆年不到任,應禁錮終身,經皇帝下詔才赦免。謝安堂兄謝尚任豫州刺史,都督豫、冀、幽、並四州軍事,握有相當的軍政大權。升平元年(357)謝尚死,謝安的哥哥謝奕接任謝尚的官職。次年,謝奕也死去,其職由謝安的弟弟謝萬接任。謝氏一家,屢出大官,家門富貴,隻有謝安一人隱退。

升平三年,謝萬奉命討伐前燕,謝安因常常協助兄弟從政,於是也隨軍北上。謝萬為人傲慢,謝安便勸他說:“你身為元帥,應常常關心手下將領,使大家齊心協力,哪裏有像你這樣傲慢而能成事的呢?”謝萬不聽,反而每稱諸將為“勁卒”,手下的人都對他很不滿。謝安十分著急,親自登門拜訪謝萬的部將,對他們厚相遜謝親托,自隊帥以下無一例外,深得人心。後謝萬戰敗,手下本欲乘機起事,因念及謝安的緣故才作罷。

升平三年,謝安的名聲愈來愈大,甚至有人說:“安石不肯出,將如蒼生何!”謝萬兵敗被革職,謝氏兄弟再無人擔任高官,為避免門戶中衰,謝安便毅然決定出仕。升平四年八月,謝安出任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司馬,當時年已四十了。

他初與權臣周旋時,從不卑躬屈膝,不違背自己的準則卻能拒權臣而扶社稷;等他自己當政的時候,又處處以大局為重,不結黨營私,不僅調和了東晉內部矛盾,還於淝水之戰擊敗前秦並北伐奪回了大片領土;而到他北伐勝利、正是功成名就之時,還能激流勇退,不戀權位;因此被後世人視為良相的代表、“高潔”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