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類有同體之嫌,意思是說,同類的人相處,當彼此實力相差懸殊或才能各有所側重時,就會互相依賴、合作,共同對待不同體的人;同體的人當彼此實力相當時,則水火不容,鬥爭激烈。
從有利於己與有害於己的觀點去分析,跟自己利害一致的同類之人,毫無保留地對其進行讚美;跟自己利害相反的異類之人,一律加以攻擊;跟自己無利害關係的雜體之人,既不讚成也不反對,根本不予理會。
同類之人中間也有矛盾。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當雙方勢均力敵之時,就很少有人願意處於對方之下。於是會發生下列的狀況:性格直率的人性情都很激昂,喜歡別人也以正直待人,卻不能忍受別人的批評;性格外向的人感情外露,喜歡別人全心全意地待人,卻不能接納別人的直言;熱衷功名的人喜歡追求仕進,不甘心居於超越自己的人之後。
因此,同類之人彼此實力懸殊時,會相互援助扶持、依賴共存;當彼此實力相當時,妒彼勝己,會互相競爭而彼此妒害。這就是同類之間的變化。當人直過於己直,則非毀之心生,這時助直反而成為毀直;當人明過於己明,則妨害之心動,這時與明反而成為毀明,自私得可怕,由此可見。
陳軫和張儀均為戰國時期的謀士,而人皆投靠到秦惠王門下,受到了重用。
張儀的妒忌心很強。不久,他發現陳軫很有才幹,能力遠遠高過自己,因此擔心日子一長,秦王會冷落自己,偏愛陳軫,他便找機會在秦王麵前說陳軫壞話。
一次,張儀選了個時機,悄悄地對秦惠王說:“大王應該知道,陳軫以前是楚國的大臣,現在他奔走於楚、秦之間,但現在楚國不見得對秦友好,反而卻和陳軫的關係非常親密。如此看來,陳軫的一切舉動都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秦國。況且陳軫又企圖背叛秦國而投奔楚國,大王為什麼不明察此事呢?最近,我又聽說,他打算離開秦國到楚國去。要是這樣的話,他對於我們秦國來說就是一個很危險的人物,大王還不如先殺掉他。”
於是秦王就問陳軫說:“我聽人說你準備背秦而去楚國,有這回事嗎?”
陳軫一開始聽得莫名其妙,兩眼直盯著秦惠王。很快陳軫就明白了,秦惠王這是話中有話,肯定是有人在秦王麵前說自己的壞話了。於是陳軫鎮定地回答說:“有這回事。”秦王有點兒生氣地說:“那麼張儀所說的話是真的了?”
此時,陳軫心裏完全清楚了,原來是張儀這個小人向秦惠王進了讒言。他沒有馬上回答秦惠王的話,而是定了定神,然後不慌不忙地解釋說:“何止張儀知道這件事,就連路人也知道這件事!我離開秦國後無疑會到楚國去,以便順從您和張儀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