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觀奇有二尤之失(2 / 2)

而且嚴嵩為人用心險惡,害人不露痕跡,被害的人也不知道被誰所害。在他入內閣後,通過陰謀詭計,使他曾竭力巴結並曾提拔過他的首輔夏言被誣陷斬首,自己取而代之。

在嚴嵩獨攬朝政的二十年,嘉靖居深宮,大臣難得覲見。隻有嚴嵩能夠親近,旨意由他代下,因此能一手遮天,權傾天下。他打擊異己,殘害忠良。因彈劾嚴嵩而獲罪的官員,有數十名之多。

有得寵之日,就有失寵之時。隨著他的歲數越來越大,嘉靖皇帝漸漸對他產生了厭煩,故而逐漸疏遠他。有什麼事情多找徐階處理,而不用嚴嵩。

在與徐階爭權奪利中,嚴嵩也處於下風。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世宗下詔將嚴嵩罷職,勒令回籍,他的子孫以及黨羽也都遣戍邊疆。嚴嵩的兒子嚴世蕃和黨羽羅龍文在去戍地的途中逃回原籍,招納亡命之徒,橫行鄉裏,無惡不作,被朝廷斬首。嚴嵩被削籍為民,家產被抄,奸黨與家人被一一治罪。

隆慶元年(1567年),87歲的嚴嵩貧病交加,在舉國一片唾罵聲中死去。他死的時候,寄食於墓舍,既無棺木下葬,更沒有前去吊唁的人。

嚴嵩之所以能長期在朝中作奸作惡,使嘉靖對他長期信任而不懷疑,主要就是因為他的表裏不一。論才學,他是文壇領袖;論工作,年過六十還勤於朝政;再加上對皇帝的歌功頌德,這些都足以迷惑嘉靖。然而百姓和各地的官員都知道嚴嵩的惡劣行徑,隻是昏庸的嘉靖隻知道裝神弄鬼,對嚴嵩的為人自然無法知曉。

不僅才智不逮者會在識人上有錯誤判斷,即使聖人識人也會有誤差。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一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叫澹台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侍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曆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地說:“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識人是智慧。通過鑒別人才,也能判斷識人者的才智。劉劭在《人物誌》中說,一般人所尊崇的,隻是比自己更優秀的人才,而不欣賞人才中的人才。所以一般人的聰明之處在於能夠鑒視同輩人中的人才,而不能鑒視排列人才的標準;而同輩中的人才,能夠知道排列人才的標準,但不能識別出特別出眾的人才;特別出眾的人才,能夠知道聖人的主張和觀點,卻不能知道聖人的學問和技巧的精深奧妙。因此,品評人物,是深不可言、奧妙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