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年的第一天為什麼叫春節(1 / 2)

“正月初一頭一天,家家戶戶過新年,大街小巷懸燈彩,炮竹響連天……”聽著這首歡快喜慶的《拜年》,過年的氣氛撲麵而來。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春節期間,全家人團聚在一起,張燈結彩、吃年夜飯、走親訪友,別提多熱鬧了。可是新年的第一天為什麼叫春節呢?這裏有一個生動的傳說。

很久很久以前,在風景秀麗的定陽山下,坐落著一個小村莊。村頭山坡上有一間小石屋,小石屋的主人是一個名叫萬年的小夥子。萬年家境貧寒,以采藥打柴為生。那時候還沒有節令節氣,百姓不知道該哪一天播種又該哪一天收割,日子過得亂糟糟的,收成也不好。萬年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他決心製定一個準確的節令。可是,該從哪裏下手呢?

一天,萬年去山上打柴,坐在樹蔭下休息時,看著樹影在太陽底下一點一點地移動,他突然靈機一動:“我可以用樹影的移動來測時間的長短啊!”於是他製作了一個日晷,通過測日影來計算一天的長短。可是並不是每天都是晴天,老天爺有時陰天下雨,有時大霧彌漫,這些時候日晷就無法起作用了。於是他準備再做一件計時的器具,讓它沒有太陽也可以起作用。有一天,他上山挖藥,口渴了來到泉邊喝水,泉水從崖上滴落下來,發出有節奏的滴答滴答聲。他望著滴滴答答的泉水出了神,思索了一陣子之後,藥也不挖了,他飛快地跑回家畫呀畫,做啊做,終於做成了一個五層的漏壺。從這以後,他每天必做的事就是測日影,望漏壺。慢慢地,他發現一個令人驚喜的規律:每隔三百六十多天,白晝的長短就會從頭重複一遍,最短的一天在冬至。

其實不止萬年一個人在為節令的事著急,當時的國君祖乙也常為節令失常而苦惱。於是他召集百官,一起探討節令失常的原因。有一個節令官叫阿衡,他為了討好天子,就說是因為人們得罪了天神,所以節令才會混亂,唯一的辦法是設天台祭拜天神,這樣才能得到天神的原諒。祖乙聽信了他的話,就虔誠地齋戒沐浴,帶領百官去祭壇祭祀,並傳令全國各地都設祭台祭天。

但是令人失望的是,祭拜天神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各地的老百姓為了修建祭台又要捐款,又要服役,真是苦不堪言。萬年再也忍不住了,於是他毅然帶著他的日晷和漏壺去見國君。

萬年見了國君祖乙,把自己長期觀察得出的日月運行的周期和冬至的時間告訴了他。祖乙聽了喜出望外,馬上下令在祭壇前修日月閣,建日晷台,造漏壺亭。另外又派十二個童子給萬年當助手。萬年讓六個童子守著日晷,六個童子守著漏壺,認真記錄,並按時向他報告。

一天,祖乙讓阿衡去詢問製定年曆的情況。當阿衡登上日月閣,看見天台的石壁上刻著這樣幾行字:“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複始從頭來。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他心裏頓時又是驚奇又是害怕。他想:這個萬年果然厲害。國君以後肯定會重用他,那這樣誰還聽我阿衡的話啊?他越想越害怕,於是決定除掉萬年。經過多方打聽,他終於用重金請到一個善於射箭的刺客,阿衡擺上酒宴,兩人喝得很痛快。喝完酒後刺客就向日月閣奔去,可是日月閣周圍有很多衛士守著,刺客沒法走近。於是他隻好在遠處架起弓箭向正在觀星的萬年射去。誰知這個貪杯的刺客喝得太多,眼前恍恍惚惚,箭隻射中萬年的胳膊。萬年“哎呀”一聲倒下了,他的助手們大叫起來——“抓刺客”。衛士們聽到喊聲馬上出動,酒還沒醒的刺客暈暈乎乎地被帶到國君麵前。